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陳國源醉心帽飾藝術60載

時間:2018-02-02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陳國源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製作的絕版鳳冠(左一)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由二月三日(明日)起至三月四日,銅鑼灣時代廣場在地面露天廣場,為粵劇戲服傳承人陳國源舉辦「金冠銀冕華麗緣─陳國源60載帽飾藝術」展覽,展出四十件粵劇帽冠及多件頭飾散件,製作年份涵蓋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觀眾可從中感悟不同年代粵劇帽飾的變化。

  角色與戲服相得益彰

  陳國源昨日在展場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年近九旬的陳國源說話中氣十足,被譽為粵劇界「活字典」的他,十八歲入行做粵劇演員,二十四歲開始隨包祖良、王安製作戲服及帽飾。六十載春秋,他在傳統粵劇帽飾上作出大膽的創新,如「仿點翠」(運用緞製作出點翠的效果),以及可用於多種變化的「文武髻」、「牛角帶」等,備受老倌們鍾愛,同時還曾為任劍輝、新馬師曾、林家聲等老倌多次製作戲服。

  雖然粵劇是傳統的舞台藝術,但亦有其自身的服飾潮流。陳國源說:「帽飾製作也要根據不同時代選擇不同的材料及設計不同的樣式,恍如時裝。」但有些帽飾因為原料問題已成為時代的經典,無法複製,例如展場中一件用尼龍為主要材料製作的鳳冠。談及仿翠的誕生,靈感來源自他曾為任冰兒製作一組帽飾,傳統點翠製作需要用銀托底,無法變化成不同的角度,此外成本亦非常昂貴,但仿翠使用緞托底,可調校成不同的角度,舞台效果與點翠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備受業界喜愛,亦引得同行爭相仿造。

  手工藝襯托名伶表演

  陳國源六十年來堅持手工製作,他坦言:「帽飾製作是一項非常傳統的手藝,雖然內地已有實現機械製作的廠家,但出品粗糙。通過個人訂製,我可以依據訂製人的臉型、頭形,以及所演出的內容製作出適合的帽飾。但所需時間也比較長,所謂慢工出細活,做一個冠最快也要一個月,我不做質料差的冠。」

  昨日陳國源的外甥女、粵劇演員羅羚鳳也在現場,她介紹道:「一個冠可以配不同的戲服,舅父做的帽飾精緻,耗費手工,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位,例如防水防汗,所以一個冠或者頭飾可以用幾十年。」她還透露,「舅父喜愛行街,見到適用的原材料都會嘗試運用,例如展場中一件鳳冠上面的玉石掛件就是行街見到買下的。還有潮流首飾店賣的珠鏈,舅父也會買下拆散用於帽飾製作。」

  不少人擔心粵劇戲服帽飾製作手藝無人接班,陳國源則是非常坦然,他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興趣支撐的行業,首先要喜愛粵劇,我曾經花了不少心血研究了解不同的戲曲行當的特點,同時也花很多時間學習研究北派戲曲的戲服帽飾。但一組帽飾可以搭配幾套戲服,幾組帽飾配合幾套戲服,就可以演很多場戲,所以這一行生意不多,都是有訂單現做,哪怕自己現在製作戲服帽飾,連本帶利收入也不過兩萬上下。雖然自己收過不少徒弟,但他們最後都紛紛轉行。其實自己可以理解,畢竟入息不高,不過當有需要時他們也會回來幫忙。」

  陳國源非常開心時代廣場能為他辦這一場展覽,在他看來是對他藝術成就最大的肯定。他說:「每聽到觀眾說一句『好叻』、『好靚』就非常開心,因為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人賞識。」

   圖: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