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的手工作業非常蓬勃,什麼原子粒收音機廠、假髮廠、製衣廠、織造廠、紡織廠、印染廠、玩具廠、塑膠廠、搪瓷廠、熱水瓶廠、火柴廠等等,在工廠區如新蒲崗、觀塘、長沙灣等比比皆是,當中除了印染、搪瓷和塑膠等行業因工序粗重,需要大量採用男工之外,其餘工業都以僱用女工為主,於是,成群結隊上班和下班的工廠妹就成為當年社會上的一幅獨特風情畫。
由於工廠妹在市民心目中有強烈的認同感,因此當時就有一齣相當受歡迎的粵語片叫《工廠皇后》,內容是講述當年工廠妹的辛酸和如何被太子看中,嫁入豪門,一朝成為老闆娘的經過。其實,在那個年代的打工妹幼則十三四歲,長則十八九歲,全部都青春無敵,因此成為工廠少爺、領班等高層人士的追求對象,但並非每個工廠女工都嚮往這種生活,加上一間工廠的女工往往過百人,被看中的實在寥寥可數,於是便成為電影公司的拍攝題材。
真正的工廠妹,作風都相當樸素和慳儉,她們很多都會在上班前自行做飯,然後攜飯壺上班,以節省在外用膳的開支,而在下班後,又會結伴到夜校增長知識,遇上假期,如果不用看管弟妹和做家務的話,一班工友會相約到郊外遊玩或看電影,生活雖然簡樸,但卻自得其樂。
由於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環境仍然欠佳,因此女孩子都趨向早婚,在嫁人後很多都會成為家庭主婦,生活重擔就落在丈夫身上,加上當年的節育意識薄弱,婚後幾年就兒女成群,丈夫一旦發生工業意外或生病,舉家就手停口停,那種困難處境不足為外人道,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很多家庭悲劇就因此而衍生。當然,絕大多數的家庭都能夠頂住困難,成就今天的幸福,大家應該好好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