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治療肝癌的外科手術,有切除腫瘤、移植肝臟及射頻消融等三種方法\資料圖片
肝癌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難以醫治的癌症。隨着醫療科技的發展,根治性的肝癌治療選擇,其實尚有許多,尤其在跨專科治療癌症的趨勢下,醫生可以為複雜的肝癌個案設計複雜的治療方案,讓以往被認為只能採取姑息性治療的肝癌患者,也有治愈的可能。醫生與肝癌患者一同商議更周詳的治療方案,是現代癌症治療的新趨勢。\楷和醫療集團 外科專科醫生夏威
七十多歲的周伯伯(化名)患有二期肝癌,腫瘤達七厘米,體積偏大。最初他於公立醫院求診,估計因為年老和腫瘤體積大,被建議採用介入治療,控制腫瘤生長。這種俗稱「大髀針」的治療,利用肝癌腫瘤血管較多的特性,經大腿的腹股溝將化療藥沿血管注入並停留在肝癌腫瘤內,殺死部分癌細胞,透過重複的治療,希望達到控制或縮細腫瘤的效果。這種療法未必能根治癌症,故醫學界亦稱之為「姑息性治療」或保守治療。
首選根治性治療
對於癌症治療,醫生在考慮治療方向時需要周詳的思量,但在許可的情況下,根治性的治療始終是首選。外科治療中,若病人適宜接受手術,有三種常用於治療肝癌:切除腫瘤、移植肝臟及射頻消融手術,三種手術方法都有望根治肝癌,但射頻消融術只適用於腫瘤少於三厘米的肝癌個案。
許多時候,病人都會感到好奇,醫生如何決定一個手術是否可行?其實這是一個複雜的思考過程——首先要考慮病人的身體狀況,如心臟功能等,是否承受得到手術;另外是病情的評估,如腫瘤的體積、位置、可否完全切除腫瘤組織,還有會否傷及餘下的器官組織;最後,是醫生的技術與經驗。這三點都絕對符合,才適合採用手術治療。雖然門檻頗高,但作出手術治療的評估時,只要醫生考慮時思路夠廣闊,病人未必會輕易錯失了接受手術治療的選擇。
術前「養肝」療法
例如前文提及的老伯伯,其病情的複雜性在於肝臟腫瘤頗大,經電腦掃描檢查及估算後,手術切除後,估計老伯的肝臟餘下的體積只有27%。一般而言,肝癌手術切除腫瘤後,肝臟最理想的體積起碼有30%才足夠,否則病人會因為肝臟組織不足,手術後出現肝衰竭甚至死亡。不過,肝臟體積不足這因素,其實是有療法可以逆轉的。這種治療稱為「肝門靜脈栓塞法」,目的是養大肝臟後才做手術,方法是以藥物堵塞有腫瘤那邊的肝臟靜脈,因減少血液流通而給身體造成沒有那邊肝臟的「假象」,然後身體會自然刺激另一邊肝臟生長,變相「養大」另一邊的肝臟。
「肝門靜脈栓塞法」一般需時約四星期,為免期間腫瘤同步增大或擴散,故會先進行介入治療,縮小腫瘤。老伯接受此治療方案的組合。其腫瘤長於右肝,「養肝」四星期後,電腦掃描顯示其左肝長大多80%,全肝臟體積總共達到40%,回到適合接受手術的水平。其後,他亦順利接受手術切除肝臟腫瘤,康復進度理想。
其實這種「養肝」治療,在醫學界已採用多年,本身不算是新穎的治療,問題是醫生能否從病人的角度出發,作出最周詳的考慮,以爭取更多的治療選擇。例如,年老患者是否一定未能承受任何手術?在考慮手術前,病人亦有接受心臟超聲波檢查,由心臟科醫生評估其心臟功能可否承受手術過程;另亦有接受詳盡的肝功能測試,包括肝臟碘氰綠檢查(Indocyanine Green Test,碘氰綠是一種只能被肝臟分解的物質,透過評估其殘餘分量可測試肝臟功能),以及抽血檢驗、肝臟電腦掃描等。而整個治療方案除了有外科醫生外,亦有放射治療科醫生提供的介入治療。
跨專科裨益病人
這種跨專科的治療模式,由病人的角度出發,然後配合不同專科所長,組合成最適合病人所需、全面的治療方案,這種模式在複雜的癌症治療上,可謂派上用場,未來的治療趨勢亦應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其實許多醫生都鼓勵病人參與治療計劃的討論,例如提出疑問、表達對治療的期望與意願,甚至尋求不同治療方法的資訊,畢竟這是病人的權利,而如此亦能讓病人與醫生有深入的溝通,最終達至一個最為理想和雙方有共識的治療方案,才能裨益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