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一一年埃及廣場風暴逼臨開羅的那個山雨欲來下午,走進開羅老城區科普特區中依然寧馨的懸空教堂。大約初建於四世紀的教堂,又稱聖母瑪利亞教堂,因建在古羅馬時代的堡壘上,大廳正好坐落城堡南門上,若懸半空而得名。五世紀時,懸空教堂被破壞,十一世紀後再陸續恢復重建,逐漸形成今天的規模。石砌古教堂與石堡遺垣渾然一體,堅固厚實,在午後陽光下,折映沉靜堅定石照。多少世代、多少次自然或人為的洪濤與沙暴過去,曾毀再建的教堂,仍臨空屹立。
這座據說是當地最美基督教堂,在埃及一月底蔚藍天空和煦陽光下,四映潔照靜影,雪白塔樓、古基督教風十字架都耀映着安詳寧謐之潔輝,白色大理石台階柱廊與黑色雕木門窗簷板對襯出莊嚴神光,教堂花圃中花卉散映美麗寧靜的花輝葉照,使人從充滿衝突及社會風潮喧嘩紛擾的外面世界進來後,一洗塵囂,心靈平靜安寧。
聖殿內,黑色古木桌椅、鑲嵌象牙熒幕、大理石講壇,在美飾燈具散發的柔光中,顯露古雅的精美。支撐石雕小祭壇的十三根石柱,象徵耶穌的十三位門徒,其中一根用黑色玄武岩製成,喻指出賣耶穌的猶大。殿牆上一珍貴木刻雕畫,靜靜敘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神聖一刻,九十個稀見的拜占庭式聖像,傳示基督救贖苦難的福音。教堂裏收藏大批宗教畫像,有些聖像的歷史可追溯到千年以上。這裏保存着許多聖者遺物,以聖母瑪利亞畫像最著名。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古奇圖案,照進教堂,在神秘奇照中聖像風神凸現,恍如走在基督教在磨難中興起的時光長廊……
埃及在基督教形成和發展中起過不可替代作用,在《聖經》中屢被提及。聖母曾帶聖嬰避難埃及。基督教於西元一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埃及開始傳播,初受殘酷迫害,後被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定為官方宗教,基督教發展成埃及主流宗教。埃及伊斯蘭化前,埃及人被稱「科普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大部分科普特人逐漸改奉伊斯蘭教,穆斯林佔了埃及人口多數,並融合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成為埃及人的通用語言,科普特人則指保留原有基督教信仰的那部分人,有着迥異阿拉伯人的文化特色與生活習俗,約佔今天八千萬埃及人的十分之一,仍是目前中東最大基督教社團。科普特語被視為古埃及語言的活化石,可通過它研究古埃及文化。由於科普特人與穆斯林長期共居一地、相互交往,在體貌特徵等方面幾乎毫無差別,但宗教上差異鮮明。
在當今伊斯蘭教佔主導地位的埃及社會中,在中東宗教文明曾相容共存又曾激烈衝突的歷史傳統下,以矗立在開羅千百座清真寺間的懸空教堂為象徵的當地基督教及信仰者科普特人,從基督教在血光中臨盆起,歷盡滄桑及一次次激變。
臨別回首,經無數歷史風沙塵暴沖刷的教堂,在下午烈照下平靜如舊。我們的埃及科普特人導遊正默然地仰望着教堂穹頂。教堂外持槍軍警密布,顯出此處的敏感,也可看到一場席捲全國的風潮來臨,巨變在即。難料這場劇變會對埃及及其科普特人的影響,但我仍信屹立尼羅河畔千百年的懸空教堂將屹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