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鄭綮的筆記《開天傳信記》載:
八十六歲的賀大詩人退休,和唐玄宗告別時,一把鼻涕一把淚,傷心至極。皇帝問:老人家還有什麼願望嗎?大詩人答:我兒子的大名,到現在也沒有定下來,如果陛下能為他取個大名,那我也是榮歸故里啊。皇帝想了想: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誠信,孚,賀孚,如何?太好了!賀大詩人謝了再謝,拜了再拜,把孚字帶回了家。
過了好久,賀大詩人卻和人嘆苦:唉,不知道皇帝怎麼想的,我是吳地人,孚字是爪下為子,那不是叫我兒子為孚(諧音無)爪子嗎?
賀大詩人,詩歌寫得好,官也做得好,至少正部級。他一生榮華,極盡瀟灑,從讓皇帝取名這個細節就可以窺全豹了。他是多麼有心計啊,讓皇帝給兒子取名,這個兒子以後的前程肯定美好,有誰敢不重視皇帝?兒子也不小了,就是不給他取大名,如果隨隨便便找個理由向皇帝提要求,不合適,很不合適,那只有等,退休了,最後一個要求,順理成章,皇帝一定答應,而且很熱心。他的目的達到了,卻糾結於字形上的意思。世上哪有什麼事是完美的呢?雖已耄耋之年,仍然有點人心不足的味道。
我特意諮詢了搞古文字的博士同學W。他說,其實,孚這個字,「信」已經是引申義。「孚」本身就是「孵」的意思,一隻成年鳥在孵化自己的孩子。甲骨文的「孚」上面確實是兩隻鳥爪子,下面是一層草,中間是一隻鳥蛋,意思是鳥在窩裏孵小鳥。我接着問:那是不是可以說,祝他兒子像鳥一樣快出殼快快長大成才呢。當然可以了。
有原義,再加引申義,唐玄宗還是蠻有水平的嘛,我取個名字,要你培養教育出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報效國家。
呵,也許賀當爪子當怕了,所以,想得特別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