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血緣內外/耶 生

時間:2018-01-27 03:15:56來源:大公網

  去年看了好幾本書,其中有兩本印象較深刻,都是日本改篇小說,一本是伊坂幸太郎的《Oh!Father》,另一本是東野圭吾的《時生》。兩本都是說父親,卻用完全不同的角度說父親。

  《Oh!Father》,主角由紀夫有四個父親,因為他媽媽劈腿。四人都希望自己是由紀夫的親父,但又害怕不是他的親父,所以想了一個折衝方案:四人都不去驗血,但住在一起照顧由紀夫。故事就在這個背景下開始。

  《時生》的故事更匪夷所思。主角時生,十五歲就死了,但他死後靈魂穿越時空,回到他父親年輕的時候,引導當年不思長進的父親,一步步建立事業,成為一個踏實可靠的男人。

  兩本書原本沒有什麼可比性,但聚焦在父子關係上,卻又有有趣的發現。時生回到過去,見到生父,如果那是個陌生人,他不會如此上心;他的父親,見到一個初相識的朋友,原本覺得他只是一個煩人,但卻好像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即使覺得他煩,但也努力依他的建議去做好自己。這中間,就是血緣的覊絆,因為他們是父子,縱使在時空交錯下父子角色彷彿對調,也無損兩顆心的靠近。東野圭吾企圖將血緣之外的一切因素去掉,去描寫因為血緣而產生的感情。

  由紀夫的故事剛好相反。伊坂幸太郎恰恰就是為家庭去掉了血緣這個因素,去描寫人性的美好。故事並非要找出四人之中誰才是生父,也沒有暗示過由紀夫像哪一位多些,但就在四個性格相異的父親的教育下,由紀夫幾乎「遺傳」了四人的優點,能文能武。四個父親,只有一個是親生的,而母親又常常遠行不在家,這樣一個把血緣因素溝淡了的家庭,由紀夫不也正常成長了嗎?那麼,血緣真的不重要了嗎?

  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從一出生就有一份責任。但責任以外,有的人愛得多,有的人愛得少;有的人壓根兒沒有愛。如果血緣真的能夠把人綁得緊緊的,社會就不會有家庭問題。但如果人人都因為血緣而愛,社會的家庭問題不也就會減少了嗎?似乎,這中間沒有真理,只有不同的人因為自己的經歷,而生出的不同結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