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內地有幾部影視作品很火,成了包括香港的網民熱炒的話題。
一是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因沾了中越戰爭的邊,引起了各方關注。過去總有輿論把「中越自衛反擊戰」說成是禁區,其實不對了,過去早有不少相關題材的電影,謝晉拍的《高山下的花環》就是正面表現這場戰爭的代表作。《芳華》的格局要小得多,寫的是戰爭中一個部門的生活,是青春磨難,再加一點關心老兵的呼籲。
另一部是四十多集的諜戰電視連續劇《風箏》,由一向低調的柳雲龍編、導、演。他過去出品的《暗算》為他贏得「諜戰教父」之譽,這次的故事還是諜戰套路,表現打入國民黨軍統高層的共產黨人堅持信仰及幾十年來的磨難,內容涉及過去諱莫如深的「隱蔽戰線」與「文革」,藝術上也追求嚴謹。即使是國民黨人,也摒棄了臉譜化,着重在人性上表現、開掘。這個劇感動了不少包括年輕人在內的觀眾,贏了個滿堂紅,連《人民日報》也撰文讚好。這部劇被「雪藏」五年才重見天日。
還有一部就是由章子怡主演,黃曉明、王力宏、張震等人參演的電影《無問西東》,它是一部有分量的影片,表現了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等幾所高校遷到昆明,創辦「西南聯大」的歷史。觀眾從影片中看到了在那個異常艱苦的年代,一代學人的理念與風骨。他們的努力,為今天的文明進步和國家騰飛儲備了精英人才。其片名來自清華校歌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這部片子也曾被「雪藏」多年,放映後也引起了熱議。
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牽涉到內地敏感的歷史話題。它們在今天公映及民眾的反應帶來了發人深思的信息。它反映出有關部門的管治思想糾偏了,實事求是了,尊重文藝創作的規律了,同時表現出對歷史的詮釋及管治的信念更為自信。這是順應民心的轉變,也是繁榮創作的一個正面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