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新橋一家老店的滷煮火燒
伴隨着驟降的夜溫,北京在本周一晚迎來了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走進酒吧的年輕人都興奮地叫着「終於下雪啦!」如果是以前,我們通常會在睡覺之前選擇一個推車小攤,或來一份雞蛋灌餅,或叫一個煎餅果子,或者再走幾步找個檔口坐下來要一碗滷煮火燒。這些美味當前,寒風都好像溫柔了幾許。
但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發展的現在,北京整改工程開展得熱火朝天之時,亦成了這些街頭流動美食的消失殆盡之日。所以,若是在街上偶然看到了這一類美食,且吃且珍惜。
現在想吃一碗熱乎的滷煮就只能去餐廳了。兩年前來北京參加兩會報道工作,北京分社的同事帶我們去了北新橋一家滷煮老店,成了日後來北京必去的餐廳之一。
北京的滷煮主料就是豬下水(豬腸、豬肺等)和豆腐乾,講究點的還會加偏肥且帶皮的五花肉片,以薑、桂皮、八角、香葉、料酒、花椒、冰糖和醬油等佐料滷煮,待材料入味後再加入或切或掰成小塊的火燒(一種燒餅),一大碗熱氣騰騰的上桌。再依照個人口味加上香菜碎、蒜汁和辣椒油等,就是一頓美味。
吃得滷煮的一定是喜好這一味,所以湯底是滷煮的靈魂。同是一碗吸飽湯汁的豬腸,是腥臭還是葷香,除了豬腸本身要洗乾淨之外,剩下的全靠湯底的功力。真正厲害的湯底能在不間斷的熬煮中日益精進其味,既保留令人懷念的古早味,又在一次次加水加料的過程中吸收新的香料與調料味,從而達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微妙平衡,讓人不論吃幾多次,都是心中歡喜又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