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Alex是《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骨灰級粉絲,我們的克羅地亞之旅終於在新年伊始成行了,他成功踏足「君臨城」,而我也參觀了期待已久的「失戀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
如何走出失戀的陰霾?電影《失戀33天》告訴觀眾,大概需要一位「王小賤」的三十三天陪伴。我們曾經分享彼此如何治愈失戀,或多或少都做過這樣的「蠢事」,暴飲暴食,深夜大哭,茶飯不思,睹物思人,換個髮型,扔掉舊物,刪除舊愛的一切聯繫方式……然後重新出發,再遇到相愛的人。
失戀博物館位於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上城,由Olinka Vištica和Dražen Grubišić在二○○六年創辦,展出一千多件來自世界各地捐贈的「情感遺物」。兩位創辦人原是舊情人,拍拖和同居四年,十多年前分手。那時候,二人共擁很多充滿回憶的物件,只是存之心碎,棄之可惜。他們忽發奇想,不如開間博物館。博物館創立後快速竄紅,成為當地必遊景點之一,還獲得歐洲最具創意博物館大獎,並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巡展。
參觀當日,我興致勃勃,Alex則一直惴惴不安,面露尷尬地說:「失戀博物館會不會有魔咒?」我戲說,你這一輩子是「逃不掉」我的魔掌。我們相視一笑,自然而然地開始各自看展品。有趣的是來觀展的男男女女基本都是「一支公」,有人會心一笑,有人眉頭一緊,不知是否心中泛起一股苦澀,深埋在心田的那個舊傷口又隱隱作痛?展品有前度留下的高跟鞋、分手信,離異夫妻的訂婚禮物,離世父母的遺物,它們有關於同性戀、異性戀、跨國戀,是愛情和親情的見證物。每一段感情故事有長有短,有戀人絮語,有家人間的片言隻語,多數都是平鋪直敘,主人們似乎心平氣和地寫下來並樂於向全世界分享,細細品味後,你會發現愛的故事各有各的狗血。
博物館裏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莫過於一把關於「前任」的斧子,它立馬讓我想起「愛你愛到殺死你」,當然故事並沒有那麼血腥。它曾經的主人是一個德國女生,其同性戀人外遇出軌,她在分手之後買了這把斧頭,將舊愛的傢具劈成碎片。這位德國女性在說明中幽默地寫道「越劈,我的沮喪就越少。就這樣,這把斧子就被提升為療傷工具了。」另一組頗有中國味的展品,一個紅色的天鵝絨內襯「雙喜」盒子裝着幾枚假金幣和一張護照照片,記錄了一對分別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和中國重慶的夫妻,在中國相遇相愛,妻子耐不住乏味的異國生活,各奔東西,讓人唏噓。
讓我難以忘懷的則是一組「親情紀念品」,來自波蘭華沙的一位年輕母親,她捐出其與癌症抗爭整整二十五年而離世的母親的遺物,包括母親最喜歡,甚至怕弄壞它們而從來沒穿過的鞋子,母親十八歲時自己親手做的、希望在四十歲生日派對穿上的裙子等。這個小故事「我媽媽的私人物品」是女兒的一段自白,也是一封告別信。她在展品說明末寫道:「媽媽,我相信你已經解脫了。那現在該輪到我了。為了我的丈夫、我的孩子,為了爸爸,再見!」所幸這個女兒一直常伴生病的母親,沒留下太多遺憾。
Alex因「受不了」展品滿滿的負能量,早早走出展館。他說最難忘的是一塊「555-M070」車牌,講的是一對薩拉熱窩的情侶在熱戀期駕駛着一輛黃色小Polo到處遊玩,兩人某次出車禍,愛車「劫後餘生」僅存這塊車牌。我調侃他說,看來男人還是愛車如命。
失戀博物館,將曾經相愛的回憶「裱」起來。我想,「失戀」的意義並不只指失去愛情,而是失去生命中曾經的依戀吧。走出展覽聽時發現,一堵白牆上寫「to let it go」(放手吧),這大概就是治愈失戀最好的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