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牌檔的回憶/一 雯

時間:2018-01-26 03:15:50來源:大公網

  前一陣子,朋友圈鋪天蓋地轉發「再見陳根記!再見青春!」一文。還沒點擊細讀,三年前那頓畢業晚宴的美味仍記憶猶新。香脆鬆軟的生炒骨,麻辣可口的蟹籽海蜇手撕雞,大大碟的滷水拼盤,讓人吮指的蒜蓉大蝦,飯後甜品芒果一口脆……還有當晚餐桌上同學的歡聲笑語,一陣失落感油然而生。

  畢業後,因方便工作,從沙田搬家到港島區,再也沒去吃「陳根記」。「再見陳根記!再見青春!」文中提及它即將合約到期,可能不獲續租而關閉。仍在港的幾位同學都義憤填膺,聲討地產霸權,並相約再去吃一次。

  香港的大牌檔街頭飲食文化漸漸式微,全港剩下二十多間,主要集中在中環、深水埗和石硤尾一帶。它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政府為了安撫戰爭中傷亡公務員的家屬,增加就業機會,於是發出特別牌照在公眾地方經營小型熟食檔。這類檔攤近似一個巨型鐵皮箱,裏面有較多煮食工具。營業時,店主會擺出數張可摺疊的桌椅,晚上收爐時,店主會用木板、鐵皮捆起小店,放在路邊。一九五○年代起,政府發出固定攤位小販牌照規管,相比別的路邊攤,大牌檔的牌照是一張大紙,需要裱裝起來,掛在當眼位置,因而稱為「大牌檔」。在一九八○年代香港進行市區重建時,不少大牌檔的小販牌照被收回,部分因此結業,部分遷入店舖。

  還記得在中大讀書時,系主任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每次帶着班上同學或是來訪學校的外國友人聚餐,一定首選大牌檔,「陳根記」便成為我們最常聚會之地。他經常說,第一次來香港,一定要去吃大牌檔,那才是香港最地道的味道。大牌檔美食除了「平靚正」,吸引我們的更是香港的人情味和自由氣息。大牌檔內一張張緊挨着的大圓桌,圍着一圈顏色艷麗的膠櫈,掛滿了明晃晃的燈泡,食客對着熱氣騰騰的小炒和啤酒,嘰嘰喳喳分享着各自一天的生活。

  在我們心中,大牌檔雖然多數沒人帶位,要自己寫單,吵吵鬧鬧,天熱時可能會一邊吃一邊大汗淋漓,但正是大牌檔這種「自己來」的服務讓人無比自在,暢所欲言,就如深夜食堂,一食暫忘憂,但願它能常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