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學生與走堂\耶生

時間:2018-01-25 03:15:57來源:大公網

  如果有一條考試題目,是要你認出授課老師的樣貌和寫出他的名字,這算是送分題,還是刁難題?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的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課期末考,就有一道這樣的「圖片題」:「是時候展現你們的真正實力了,快來認一認你們的思修課老師,答對不得分,答錯扣四十一分。」學生要在七位老師的相片中,選出任教的老師,並寫上名字。

  為什麼要這樣做?負責出題的老師胡騰這樣說:「第一是測測同學們有沒有認真上課,第二看看他們有沒有留心周圍的小事,培養他們注重細節的習慣。」重點還應是第一點,而且不是有沒有認真上課,而是有沒有上課。

  走堂,是每個大學生成長的其中一部分。大學是從學校到社會的中途站,不像中小學學習服從,大學生要學懂自主,所以,大學沒有校服,沒有上課鐘,沒有朝八晚三的上課時間,給予更大的自由度,由學生自己去把握。上課、上莊、寫論文,甚至拍拖、兼職,一星期七天,怎樣去善用,當上課時間跟其他事務有衝突,如何取捨,其中的判斷,也是訓練的一部分。

  於是乎,走堂,變成一個選擇。記得當年上課,有教授也分享他的走堂經歷:「那時候,我們不上課的,幾個同學,找個草地,然後拿出《資治通鑒》,一起研究。」比我更早的年代,大學校園內充滿着學習風氣,那時上大學很難,固然是很叻的人才能做大學生。但另一方面也是對科目很熱愛的人才會進了那學科,當熱愛一件事,必定不甘於只從老師口中去吸收知識,會主動去找,主動跟同儕切磋,「條條大路通羅馬」,老師也不會介意,因為只要學生能成材,用什麼方法又有何區別呢?

  但時代不一樣了。「大學生大平賣」,學習風氣也不如往時,香港如是,內地也如是。誰會相信走堂的人正在研究《資治通鑒》?教授只好想方設法把學生拉回課室。四川學校的方法很創新,但重要的是,背後的心意,學生明白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