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車船有優惠半票,買東西可以半斤八兩,中央八項規定後,不少飯館點菜也可點半份,但罵人也有半罵嗎?
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皇帝龍座越來越高,群臣跪得越來越低的過程。漢唐時代,宰相尚能與皇帝坐而論道。當時還有一項制度,皇帝選耆勳重臣為「三老五更」,待以父兄之禮,甚至「親跪授爵以侑」。宋代,大臣被取消了坐的權利,只能站立持笏。到了明清,則連站的資格也沒有了,只能跪奏。乾隆十三年,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劉於義在養心殿奏事時,由於跪得太久,站起時跌倒,猝死在御前。
明代還有一項臭名昭著的制度—廷杖。皇帝被大臣激怒,一聲令下,錦衣衛大漢便將大臣按倒在地,扒去衣服,舉杖重打,登時「血濺玉階,肉飛金陛」。由於皇帝的態度有輕重,故廷杖也演繹出無數的潛規則。監刑太監若覺察皇帝對某大臣尚有寬貸之心,則兩隻靴尖外開擺成八字,下令「着實打」,錦衣衛便會手下留情;否則,靴尖內斂併攏,下令「用心打」,大臣往往立斃杖下。
清代取消了這種肉體酷政,但口頭上的人格侮辱卻仍然存在。御前小太監有一項 「奉旨申斥」的權力,通俗地說就是替皇帝罵人。大臣們犯了錯,就要「享受」這一待遇。光緒末年,郵傳部尚書張百熙與侍郎唐紹儀交惡,遞摺子互參,雙雙請病假不上班。結果被御史一併糾彈,下旨申斥。唐紹儀腦瓜靈活,提前送了四百兩銀子給太監。結果宣旨時,小太監公然大罵貴為一品大員的張百熙「混帳王八蛋,滾下去!」唐則逃過一罵。張氣病攻心,一命嗚呼。
而後,翰林院編修劉廷琛在國喪期間違制上書,亦被下旨申斥。劉是個窮書生,實在拿不出四百兩,只東拼西湊了二百兩孝敬。結果小太監也倒童叟無欺,依價打了五折,申斥時罵道「混帳,下去!」八個字變成四個字,是謂之「半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