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小到大,是一個從必須依賴父母到逐漸獲得自主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適時得到自主鍛煉的機會越多,成長的過程便越快樂。
小學生小欣一向都是由家人接送上下學的,但是有一段時間放學路上開始出現各種狀況,要不就是腳步拖拉,要不就是對來接她的家人吹毛求疵。吵吵鬧鬧兩個月之後,她的媽媽投降了,說,「每天鬧彆扭,不如放學自己回家吧。」從此,皆大歡喜。
小欣的學校離家比較遠,放學後要先走十幾分鐘到地鐵站,坐一段地鐵,再轉乘公交車,下車後要走天橋過馬路,再走一段路才能到家,全程一個多小時。起初是家人不放心,問她是否都能自己搞定的時候,小欣也是猶猶豫豫不能肯定。經過家人一番講解和鼓勵之後,小欣就邁上了獨立回家的路。第一次自己到家的時候,臉上難掩內心的激動。有一次,放學的時候下大雨,媽媽很擔心孩子,孩子卻比平時更早到家,原來是她請老師幫自己叫了一輛的士。孩子發現自己可以完成一件事情而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是什麼也無法替代的,有時候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會是成長路上的障礙。
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夠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便是自主的能力,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控制力,心理學家們早就發現這種自主能力是一種會讓人愉快的控制力。相反,如果一個人對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以及所處環境喪失了控制力,就很容易焦慮沮喪。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他們越發現在某件事情上可以自主,就越會在那件事情上表現得積極主動,這是他們快樂的來源之一。
有時候,我們會在家裏接待客人,而孩子也無可選擇地要面對客人的孩子。家長常常以為這是給孩子創造的一個社交的機會,有的孩子可能很喜歡這樣結交新朋友,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甘之如飴,有的孩子甚至把這些小客人當作「不速之客」,時刻謹慎守護着自己的「領地」和「財產」。但是假如我們給這些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邀請朋友來家裏玩,情形可就會大不相同,原本視如珍寶的玩具也捨得拿出來分享了。
從小到大是一個逐漸獲得自主能力的過程,可是人還有一個逐漸喪失自主能力的必經過程,那就是衰老。在老年的階段,越自主越快樂,也被一些研究者通過一些實驗證明過。學者Langer和Rodin曾在一家養老院裏,針對隨機抽取的養老院新人進行過實驗研究。實驗組的老人被告知有照顧自己的責任,有照顧自己花草的責任,還有權決定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然而對照組的老人卻被告知他們會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的花草也有專人打點,他們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被安排好了。此外,實驗組的老人還被不斷告知他們有自主能力,三個星期後,實驗組的老人被測定為更快樂和更富有活力,也在社交上體現得更加主動。
所以,假如想讓家人快樂,做兒女的不妨多引導家中長輩學習新的事物和參與社交活動,以便他們減緩失去對自己生活和環境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做父母的假如想要子女獲得真正的快樂,不妨多鼓勵他們自理自立,多創造機會讓他們學着自己做決定。因為人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越自主,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