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二一年,英國約克郡一個鄉村牧師家的女主人過世,她的單身妹妹留下幫助鰥夫姐夫照顧三女一男四個孩子。一八四六年夏天,男主人眼疾嚴重,幾近失明,有可能失去收入、住所和社會地位。他的四個兒女全都單身,唯一的男孩雖已年近三十,但一直找不到能養家餬口的工作。三個女兒當過家庭教師,一度也希望辦學掙錢,但都不成功。家庭的生存岌岌可危之際,個中人該何去何從呢?
在這樣艱難焦慮的情境中,大女兒夏洛特布朗蒂(Charlotte Bronte)創作出了一部傳世之作。一八四七年十月,《簡愛》(Jane Eyre)在英國一出版就熱賣,在批評家、普通讀者那裏均獲好評,一八四八年更流傳到了美國,此後被無數人閱讀、欣賞、模仿、改編,粉絲絡繹不絕,成就了文學史上的一段傳奇。有意思的是,作者起初不願暴露身份,不但以貝爾(Currer Bell)為筆名,稱小說只是她編輯的「一部自傳」,朋友問起時也矢口否認自己是作者。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英文教授佛德士(John Pfordresher)所著的《簡愛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Jane Eyre)抽絲剝繭,為讀者展示其中的玄機。
在他看來,《簡愛》就是布朗蒂本人的自傳。她五歲喪母,一輩子基本都住在約克郡鄉村,料理家務,照顧弟妹、父親,自謙閱歷、眼界有限。那她又是怎麼創作出這樣一本感情濃烈,情節曲折的哥特式羅曼史的呢?佛德士說,小說中很多情節來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比如,小說中虐待學生、導致多人病死的孤兒院脫胎於布朗蒂小時上過的學校,她的兩個長姐就因該校經營不善病逝。她和妹妹擔任家庭教師的經歷也被寫入故事中。男主人公羅切斯特的形象則糅合了她接觸最多的三個男性的特點:霸道嚴厲的父親,才華出眾的弟弟,以及她創作《簡愛》時還在無望苦戀的布魯塞爾一所女校的法文教授,一位充滿陽剛之氣又學識淵博的有婦之夫。
更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簡愛就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嬌小,纖弱,毫不起眼的軀體中蘊藏着強烈的情感與叛逆的性格。她創作《簡愛》固然是希望獲得經濟回報,幫助家人渡過難關,但更因為她內心充滿了著名批評家阿諾德(Matthew Arnold)說的「飢餓,反叛和狂怒」,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她和兩個妹妹都是文學天才,但終身被窘迫家境、庸常瑣事所困擾。她近視嚴重,寫作時在書本大小的木板上鋪上一張張小紙片,湊到眼前才能落筆。草稿完成後,她拼好一張張小紙片,再謄抄到信紙上。她不但缺乏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還遭到同時代的男性作家、批評家輕視。當時的浪漫詩人騷賽(Southery)就警告她「文學不是女人該做的事情」。《簡愛》出版後不久,她的三個弟妹相繼死於肺結核,只留下她和病弱的老父。一八五四年,她克服父親對她「低嫁」的反對,與父親的助理牧師結婚,過了一小段安寧幸福的時光,但不到一年就因懷孕引發疾病去世,離三十九歲的生日還有幾周時間。夏洛特布朗蒂一輩子過着「雙面人生」,外表馴順、勤勉、自律,內心卻反叛、熾熱、暴烈。同時代的批評家馬蒂諾(Harriet Martineau)稱她為「作出神奇事業的孱弱小傢伙,用明亮的眼睛和安詳的面容承擔起悲傷的重負和孤獨的未來」。《簡愛》的成功是她自控自律的最好見證。也正因為此書將作者本人的真情實感表露無遺,她才會那麼努力地在輕視鄙薄自己的世人面前維護個人隱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