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魯迅的鬍子說起/白頭翁

時間:2018-01-23 03:16:02來源:大公網

  圖:魯迅先生的八撇鬍頗具其個人特色 資料圖片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因其宅邊有五棵柳樹,故取號五柳先生。其實陶潛更應該稱五綹先生,因為先生留有五綹黑鬚,每當飲酒時常先捋鬍鬚,每當吟詩時必捻鬍鬚。

  中國文人中,像曹孟德那樣的大鬍子的不多,差不多都蓄有三捋鬍、五綹鬚。像著名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辛棄疾等等。鬍疏鬚短也可能和文人苦思瞑想作文賦詩有關。唐代詩人盧延讓作《苦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鬚。」據說杜甫等大家也有望月、捻鬚、作詩之好。但文人中的鬍子最有故事的是南朝的謝靈運。謝靈運是位文學天才,也是位「大玩家」,最後玩得觸怒了宋文帝,宋文帝說到陰曹地府玩去吧。登上斷頭台,謝靈運真像出遠門旅遊,不慌不忙。對監斬官說:「恨我君子志,不獲岩上泯。砍刀也罷,無非是換個活法,只是我這把鬍子,養了這麼多年,若被這粗鄙之人一刀下去,豈不白白糟蹋。聽說南海祇洹寺正在造維摩詰菩薩像。我平生篤信三寶,願將這把鬍子布施給該寺,裝飾維摩詰菩薩,盡弟子最後一份綿薄之力。」謝靈運命可以不說,頭可以不要,但鬍子不能隨便處置,把鬍子看得比命重,似乎唯有謝靈運。觀察過謝康公的鬍子,既不茂密,亦不雄壯,更不威武。的確沒有什麼特殊特別的地方,細看的確保養得極精細,梳理得極到位,但他為什麼那麼看重鬍子不得而知。

  歷史作證,謝康公的這把鬍子,最終被運到南海祇洹寺,最終被按在維摩詰的臉上,被寺中的和尚代代相護,因為它已經是維摩詰身體的一部分,誰也想不到,謝靈運才活了四十九歲,而他的鬍子卻「活」了整整三百七十餘歲。鬍子不老。

  中國的朝代演繹到宋元時代,皇帝大臣的鬍子有了明顯的變化,宋之皇帝的鬍子成綹,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三捋鬍鬚。其後代的鬍鬚都不甚旺盛,似乎還一代代「衰退」,到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宋欽宗,其唇上的鬍鬚皆三捋未有餘,捻之嫌短,梳之嫌疏。上唇皆留有「鯰魚鬚」,即八字鬍,但鬍梢下垂,垂下兩條細長的「鯰魚鬚」。連其東京最著名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也是白面清眉淡鬚,彷彿一介書生。最有意思的是宋時著名大太監童貫,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封王的太監。據《宋史》記載,其「頤下生鬚十數」太監長出鬍鬚,讓童貫走路生風,兩肩高聳,滿面生輝。讓那些拍馬屁的蜂擁而至,讚美他的鬍子如同讚美皇帝,讚美龍鬚。後被宋徽宗封為廣陽郡王,有人諂媚之,因「龍鬚得封王」。

  宋有良相山西人寇準,有京劇名唱《寇準背靴》,寇準是一臉大鬍子,發音前常常昂其首,捋其鬚,為其鬍鬚自豪,滿朝文武也都挺羨慕寇準。寇準的鬍子也是宋朝文武大臣中的唯一。寇準的鬍子也有故事。據《宋史.寇準傳》中說,在宴會上,菜湯浸濕了寇準的大鬍子,湯湯水水的也讓寇準尷尬。他身旁的副宰相丁謂連忙上前為其擦拭,因為丁謂也曾是寇準的學生,他持弟子禮原本無甚不妥,沒想到寇準拉下臉,一本正經地當眾訓他:「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擦擦鬍鬚又何妨?從此丁謂自覺地成為寇準在政治上的死敵,多年後,把寇準陷害得幾至於死地。

  到了元之成吉思汗,崇尚鬍鬚,鬍鬚是神聖不可褻瀆的,這位敢彎弓射大雕的軍事家、政治家,自己留有一捧十分英俊、飄灑、雄壯的大鬍子,他認為男人的智慧、勇敢、才氣、膽略、作為,最集中表現在鬍鬚上,他最見不得「婆婆嘴」,奉行「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因此帳下的將軍、大臣皆一水的大鬍子,選拔任用將士必須看鬍鬚,以鬚取人,他看「長髯人」自得幾分中意,自覺幾分高興。因此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其實他的部隊皆「鬍子兵」。

  順便說一下我的考證,東北人把土匪叫鬍子,言之有理有據。東北山林的土匪得此名是因為那些拉扞子呼嘯山林的土匪有一共同特點,全部都是鬍子拉碴,蓬頭垢面。中國語言一言中的,入骨三分,鬍子呼之而出,鬍子是因鬍子而得名矣。

  明朝滅了元,大明王朝傳了十六個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的鬍子彷彿還有些「神來之筆」,其餘的朱家子弟大都鬍不像鬍,鬚不像鬚,髯不成髯,有的皇帝甚至養成太監似的,男不男,女不女,幾根鬍鬚梳不夠梳,理不夠理,和他們治理的國家一樣,缺乏陽剛氣。

  孫中山推翻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民國大總統大將軍的鬍子也改朝換代,別有一番故事。

  魯迅先生大概是中國研究鬍子變遷史的先驅之一,早年魯迅先生曾寫過《說鬍鬚》。魯迅先生考察了清乾隆時期出土的漢武梁祠石刻畫像,發現男人的唇上鬍也稱髭多為上翹。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男人的鬍子開始由上翹變為下拖,但到其後期,有些雅士也胡弄玄虛,獨樹一幟,既不留上翹,也不追求下拖,用現代的俗語叫既不是八字鬍,也不留鯰魚鬚,而是留蓄短小鬍鬚,配以輕薄寬鬆大衫,罩以飄逸別具一格的頭巾,顯得仙風道骨,飄逸脫俗。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