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現代育兒之木匠與園丁/純 上

時間:2018-01-23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美國心理學家高普尼克新作《園丁與木匠》   資料圖片

  木匠可控制工作間內的溫度、濕度,能動用鋸、刨、刀、斧、砂輪、墨斗等各種工具做出稱心如意的家什器具。園丁卻不然。無論種花、栽樹還是種菜,不管多麼精心費力,總會碰到意想不到的情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是我們自我安慰的老話。其實,花園、菜地會長出雜草,剛要打苞的鮮花會被野兔啃得一點不剩,才要結果的葡萄會被飛鳥啄食一空,更別提陽光雨露,風霜雨雪等「不可抗拒力」了。

  養兒育女更像園丁而不是木匠的工作,很多父母卻偏偏熱衷於強迫孩子閱讀某類書籍、學會某項技能、懂得某些知識、遵守某種規矩,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把孩子打造成十全十美的模板。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兒童教育和發展問題數十年的心理學、哲學教授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新著《園丁與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中說,「為人父母」(parenting)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才「火」起來的新概念,在美國從未有過怎麼做夫妻、兒女或朋友的動詞。

  美國父母,特別是中產階級父母熱衷「育兒經」與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的社會轉型、階級分化與競爭激烈密切相關。作者稱,過去美國人普遍早婚,傳統家庭兒女滿堂。美國人無論是早早生兒育女還是長兄如父、長姐如母,為人父母的經驗都較今人豐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社會的工業化程度提高,中產階級結婚生子的時間推遲,受教育的年限逐年上升。有鑒於學校和職場的經歷,二戰後出生的這一代認為撫育兒女也可照本宣科,按特定的「指導手冊」辦事。再加上貧富差異日益懸殊,階級固化越發明顯,中產階級父母的焦慮感、危機感增加。這種心理表達在育兒方式上,就是家長課內、課外步步緊迫,企圖讓兒女在學業、課外活動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以便勝過同儕,贏得資源,成為「成功人士」。

  然而,兒童通過遊戲等自由度較高的學習手段才能最有效地掌握知識並活用。青少年則更需要通過「學徒」式的實踐,親身體驗,親手操作,才能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正如打棒球,光學理論,了解歷史上的著名球星都不管用。高普尼克認為當年的學校為培養能在流水線上工作,服從命令,遵守紀律的工人而設,但強調死記硬背、分數至上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智能化程度提高、知識產業發達的當前形勢與未來趨勢。我們需要的不是在標準化考試中戰無不勝的高分學生,而是那些能在看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另闢蹊徑,知識結構富於彈性和韌性的「高能」人士。

  有人反問:孩子成為冰上運動的世界冠軍或著名鋼琴家,都需要父母從小培養並實施有效監督,有些技能不靠多練、苦練還有別的辦法養成嗎?另外,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經過長期、專門的訓練才能培養出高端人才,一味提倡遊戲、學徒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嗎?高普尼克卻說,研究證明,人不如其他動物擅長學習技能,而且人工智能正逐漸取代過去人做的許多工作。谷歌(Google)每周五個工作日內允許員工選一天愛做啥做啥。動畫電影的「巨無霸」皮克斯(Pixar)特地在公司裏放置遊戲器具供員工使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顯然意識到遊戲能提高生產力,心靈自由才能放飛創意。

  總之,理想的育兒方式是父母當園丁,為兒女「提供安全呵護的環境、滋養和支持,但放手讓他們自由成長」。儘管孩子在探索中會遭遇挫折,多走彎路,但看似低效率的學習過程卻能保證他們長大成人後獨立堅強,靈活智慧。未來世界多元、彈性、變化萬千,如果一味複製同樣的人才,必將落伍、被淘汰。

  看完此書,才知美國和中國的中產階級父母居然是知音。儘管兩國孩子的課業要求、課外活動不盡相同,父母望子成龍的思維方式以及「緊迫盯人」戰略戰術如出一轍。但作者苦口婆心傳達的理念卻是說來容易做時難。一旦「成功學」在社會文化中佔有主導地位,父母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必然身不由己地加大投資,參與到強力育兒的「軍備競賽」中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