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自在的《觀自在》/楊 騏

時間:2018-01-22 03:16:04來源:大公網

  「作為舞者,你在舞台上自在與否是扮不出來的。」─昨晚我聽新約舞流的藝術總監周佩韻這樣說。「自在」一詞令我想起去年看過的《觀自在》。

  音樂形體劇場《觀》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舞台美術設計師曾文通、跨界作曲家羅永暉合作編排。然而,整個作品的感觀,只能以「化神奇為腐朽」來形容。

  該作品唯一出彩的是黃磊的獨舞。台景深處的白紙像一面鏡子,貼着這片白茫起舞的黃磊,似水仙一般對影自憐,似孤雛一般潔身自愛,燈光斜照在他身上,拉出綿長的影子,道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苦楚與自得其樂,亦頗有撥開雲霧重識本我的意思。

  除此以外,作品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中斷通訊」的狀態。

  一是三個作品之間中斷了通訊。《觀》的結構是斷裂的,似三塊殘肢流離四散,演奏者之間、舞者之間都各無關聯。

  二是舞者與舞藝中斷了通訊。在頻繁的演出過程中,舞者們的身心失去了有機的溝通,身體淪為了工具,技藝反客為主凌駕了意識。察覺了這樣的處境,楊雲濤所關注的已經不只是「形而下」的技藝或作品了。如何用這有限的驅殼挖掘更廣闊的意義?如何通過舞蹈煥發生命?才是他深思的題旨。他希望透過一種類似禪修的方法,令舞者們重拾初心,由零開始。但正因為《觀》中的舞者們尚且無法做到拾回初心,也由此牽引出第三層「中斷通訊」─台上與台下的割裂。

  觀眾來到《觀自在》卻一點也不自在。編舞及一眾專業舞者意在用形體美感打開觀眾的「視覺」,卻不料他們自身都未弄清要怎樣跳出美感,觀眾更是霧裏看花;琵琶、二胡、古箏、頌缽等樂器的運用意在打開觀眾的「聽覺」,但表現手法與編曲結構缺少層次上的變化,周而復始則甚是無趣;劇場內時不時瀰漫的檀香意在打開觀眾的「嗅覺」,卻沒有令觀眾「入定」,反而更易「入睡」。

  走出劇場後數日,我內心始終一味在怪罪幾位主創人員將觀眾當做了犧牲品。然而,平復下來深想一層,被異化的又何止是舞者呢?我們每個觀眾又何嘗不是呢?《觀自在》固然糟糕,但我們又好得到哪去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