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虐兒頻發防微杜漸

時間:2018-01-22 03:15:27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居住環境擠迫,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最近數周,香港出現了多宗嚴重的虐待兒童事件,最驚人的一單是,竟然有父親涉嫌殺害五歲的親生女兒。這些令人髮指的慘事,引起全港矚目,紛紛敦促政府有關部門重新審視現行條例和指引,是否能與時俱進,可以盡量遏止「虐兒」案件增多和減低當中的嚴重性。

  大部分人都不會明白,父母為什麼會虐待自己的兒女,其實,這種違反天性(父母愛子之心,無微不至)的事情,中外古今都是層出不窮的,並且是無所不用其極,令人咋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WHO)一早有條文定義(節錄)何謂「虐兒」(Child abuse/maltreatment):所有形式對兒童的肉體和精神虐待,包括性侵犯、疏忽和懈怠照顧,或利用他們謀取利益,使之承受實際和潛在傷害:如健康、生存、發展成有尊嚴的人格的個體……

  如果照世衛的嚴格指引去衡量現今香港父母的育兒手法,很多人都不合格,尤其是中國傳統的陋習:棒下出孝子,早已不合時宜,不切實際。

  另外,根據一月十七日外電報道,美國加州一對夫婦長期將十三名子女鎖在床上;受虐兒童長期在暗無天日和惡劣環境中被禁錮。究竟香港的「虐兒」情況是否愈益惡化?比起世界各地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筆者手上沒有數據,不敢魯莽判斷。不過,就香港獨特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虐待兒童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六種——

  受虐長大後變施虐

  一是個人因素:對兒女施虐的父母,不一定有精神病,但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大都出現偏差。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很多「虐兒」的父母,他們以前都是被虐待過的兒童。受過虐待的兒童,他們成長的道路十分崎嶇,特別在情緒上往往出現問題,例如:Re-victimization(受虐者轉為施虐者)、Personality Disorder(性格障礙)、Post-traumatic Disorder(創傷後遺症)、Stress Disorder(壓力障礙)、Depression(抑鬱)、Aggression(暴力傾向)等。上述的父母,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治療,當遇上感情和經濟壓力,內心潛伏的「負面情緒」就可能突然爆發,一向慈祥的面孔,會轉瞬間變成殘暴而恐怖的「魔鬼」。

  二是家庭問題:受虐待的兒童多來自破碎的家庭,父母親的性伴侶錯綜複雜,子女誰屬連家長也可能搞不清楚,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撲朔迷離。在這樣倫理關係凌亂的家庭,最弱勢的人,最容易成為其他成員虐待的對象。

  三是缺乏適當性教育:大多數年輕人未有接受適當性教育,且受傳媒的影響,以為濫交就是「性解放」。青年由濫用藥物開始,好容易走上濫交的「不歸路」。他們的性交,大都是一時興起,沒有避孕的準備,所以,很多未婚媽媽懷胎數月也懵然不知,自然連非法墮胎也趕不及了。亟需要照顧的嬰兒,變成了這些心智還未成熟父母的沉重包袱,對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的負擔,有去之而後快的想法。剛出生的嬰兒的哭鬧相當頻繁,如果不是有愛心的父母,不能應付。有些不負責任而具有暴力傾向的父母,當心情不好,忍受不住哭哭啼啼的煩擾,便會虐待嬰兒。一月十六日報載一名二十四歲的父親,掌摑和大力搖晃女嬰,使她腦部出血,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女嬰很大機會成為「植物人」。

  整個社會都要負責

  四是家庭的經濟拮据:這種現象多來自「單親」和「綜援家庭」。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在香港養育兒女所費不菲,雖然不會誇張到像「風之后」李麗珊要準備四百萬元,但日常和教育的開支,都會令很多「草根家庭」吃不消。部分貧窮夫婦牛衣對泣,子女有可能成為他們情緒發泄的「最佳對象」。

  五是居住環境:居住環境的狹窄,使同屋共住的人的關係變得緊張和有壓迫的張力。科學家將一些老鼠關進一個極為擁擠的籠子裏,結果發現牠們會自相殘殺,以爭取生存空間。現在香港樓價飛漲,「劏房」林立,市民真不想見到這些人類居住的「小盒子」,變成一個個虐待兒童的「屠房」。

  六是社會整體的錯:社會的錯包括了個人、家庭、學校、公司、社團和政府,因為其中某些成員缺乏愛心,不去互相幫助並舉報「懷疑個案」,形成「眼不見為乾淨」的情況。

  香港人仍然被中國文化傳統掣肘,抱着「家醜不出外傳」和「不理旁人瓦上霜」的冷漠心態。既然解決虐待兒童的陋習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政府便應廣徵民意,在教育、社會福利、醫療輔助和居住等問題,想辦法盡快減少這種慘劇的發生,但切忌過猶不及。

  筆者今天在路上偶然聽到一對父子的對話,父親:「你犯錯,我會打你,不服氣,可以報警!」兒子:「睇下點!」令人啼笑皆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