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圖們江大橋對岸朝鮮的房屋清晰可見/資料圖片
從香港到長白山行程萬里,再由吉林市出發深入圖們江,已經走到中朝邊界了。
延邊的全稱,應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吉林省的東南面。我是乘火車深夜抵達,看不清市區面貌,早上起來,急忙到街上蹓躂,延邊給我的印象是一個謐靜的小城市,有規模較大的百貨商場,飯店、旅館、劇院、電影院。看到市面有不少俄羅斯商品出售,罐頭食品、時裝、日用品、工藝品甚至郵票,在香港少有機會接觸俄羅斯日用品,感覺此地中俄邊境貿易十分活躍。
街上看到當地朝鮮族女性穿着長裙,顏色艷麗,喜歡柔軟的衣料,走動起來衣袂飄飄,別有風采。市內一家民族商店,出售的商品都是朝鮮族的東西,遊客要買些旅遊紀念品和手信,都往民族商店,朝鮮族特產較為集中。我買了一件朝鮮枕套,似朝鮮的長鼓,兩邊繡上朝鮮族的圖案。這座邊城特別開設朝式工廠,生產朝鮮族的陶瓷日用及工藝品、絲綢,傢具、廚具各式用品,傳承民族文化。朝鮮族能歌善舞,吃飯喝酒興致來了,公公婆婆會即席唱歌,這處有一家藝術學院,培訓音樂家、舞蹈家和歌唱家。參觀時與學員交談,女學員佔比例較多,經面試嚴格挑選,她們年齡為十四歲至十八歲,長着張張俏俊的臉兒,在課室臨時開個表演會,歡迎我們這些訪客。使我感到意外的這裏有幾家大學,延邊大學佔地非常寬廣,大學規模不小,可見當地相當重視教育。
早上來到圖們江邊,一座「友誼大橋」呈現眼前,橫跨中朝兩國,橋下圖們江流經朝鮮、俄羅斯等多個東北亞國家,也是中朝俄三國交界,延邊族自治區內的大江。站在「友誼橋」邊,眺望對岸朝鮮的山廓樓房一覽無遺,兩國同江,江面距離大抵是維多利亞港三分之一,朝鮮那邊人的走動看得清楚,沒有到過圖們江,想像不到中國與朝鮮邊界這麼接近。當地新朋友說:夏天來到圖們,可以看到兩邊的小孩在江上游泳,非常熱鬧的,小孩子分不清江界,只管玩水。眼前正是東北嚴寒天氣,圖們江之遊結束,江上傳來樂曲,有人在冰上隨歌起舞,小孩踏滑板在結冰的江面上溜冰,冬天的圖們江依然是延邊市民冬運的場地。
圖們江多變,稱「愛也窟河」,它的下游稱「統門河」。明朝它的名稱更有趣,稱「啊也苦河」,下游稱「徒門河」,發音與現今的「圖們」比較接近了。到了清代,稱作「土門江」又稱「土門色禽」。新朋友解說滿語的「土門」原意為「萬」,「色禽」原意為河源,全句的意思是「萬水之源」。長白山水源源而下,注入鴨綠江、圖們江,流入黃海。
今日「圖們江經濟圈」與珠三角經濟區或粵港澳大灣區有些相近,地理上鄰近日本、韓國、俄羅斯,經西伯利亞鐵路通歐洲,有條件發展為東北亞與歐洲之間運輸中心,對外增圖們江東北亞區域合作,對內加快沿邊地區的經濟繁榮。最近,我偶然在香港貿易發展局網頁上,讀到有關延邊與圖們江的推介,稱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是圖們江發展區的重地,已有香港資金投入,又說當地具有發展草藥潛力,延邊的草藥一千四百六十種,資源豐富,包括人參、藥用野生動物,吸引外資到當地發展製藥業。
在延邊逗留的三天,逐漸感到朝鮮族的飲食習慣,有些方面很接近香港人,他們吃大米,不像北方人吃饅頭和麵,與印象中滿山遍野大豆高粱的東北只吃小麥很不一樣。位處吉林東陲的延邊,水稻是主要糧產,而且是清室御米的產地。
延邊有一條小村,名德開村,村很小,因與末代皇帝溥儀拉上關係,專為溥儀種大米,名氣頗大。
溥儀在東北當傀儡皇帝,只吃德開村的大米,而且是只吃女子種出來的大米,德開村劃為「貢區」,為末代皇帝種稻。每年插秧時節,官員下鄉選美,挑選一批未婚少女為皇帝下田播秧苗。少女下田也有規範,穿繡花衣、繡花鞋子襪子,戴上手套。到收割季節,不許男人沾染稻子,又是由一批挑選出來的少女割禾、打穀、碾米,把雪白的大米運進御用糧倉。溥儀用的這種大米稱為「女兒香」。由此,延邊朝鮮族人以種大米為榮,習慣吃飯,麵條反是副食。
朝鮮族非常愛吃狗肉,香港五十年代開始已經禁止吃狗肉,但每到冬天還是有人偷偷到新界偏遠的鄉間吃狗肉,非法的狗肉食檔新界市區都有。到八十年代,飼養寵物流行,家庭飼養愛犬成風氣,已經沒有香港人吃狗肉,況且在香港這是犯法行為。
在朝鮮族一個農民家庭作客,主人做出二十種大小菜色,然後拿出自釀的酒,每人斟滿杯,主人敬過三杯才算禮畢,他們習慣勸酒多於勸菜,客人醉倒了主人分外高興,表示客人已盡歡,然後招呼睡下,醒來再過喝。朝鮮民族個性爽朗,擅喝酒,有機會再去,先磨煉一下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