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阿棲睞》融合勇士舞步伐

時間:2018-01-18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阿棲睞》的舞者手牽手演出 受訪者提供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布拉瑞揚.帕格勒法」這個名字,在排灣族語中意為「勇士」與「裝着糖果的容器」。台灣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的作品《阿棲睞》正是從傳統舞蹈中勇士的步伐出發,連結身體與大地,探求對彼此與傳統的守護。這部作品將於下月香港舞蹈團的《三城誌》傳統舞蹈祭中呈現,演出前,布拉瑞揚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這個名字背後的傳統與情懷。

  舞姿簡潔 全程牽手

  香港舞蹈團是次交流舞台《三城誌》匯聚香港、首爾、台東的優秀編舞作品,以傳統舞連結生活與土地,探討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和回歸大自然的嚮往,而三個作品中呈現的城市,有各自的傳統與情懷。在布拉瑞揚看來,台東的情懷是人,「當族人想家時,他思念的是整個部落。」當布拉瑞揚一四年決心回到台東家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BDC)的時候,人們都來幫忙,正如童年記憶中族人輪流在各家甘蔗園幫忙、吃飯的情景,「台東是什麼,就是那些小小的人,用他的能力在幫助你的時候,你會放下,然後相信人和人的關係原本是這樣的。」

  儘管在雲門舞集期間創作大量優秀作品,並曾受邀兩度為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編作,於溫哥華冬奧藝術節、美國維爾國際藝術節等重要國際場合演出,一路獲得光環與掌聲,回到家鄉台東的布拉瑞揚仍自嘲自己是「不會說族語,沒看過傳統舞蹈,沒有文化養成,空有一個漂亮名字」的初學者,自卑於對本族文化的不理解。他回憶起一件趣事─某個祭典中,一位本族青年表達了對他的敬仰與感謝,卻在酒後吐真言,直指他是「空殼」,不懂排灣族文化,那是他第一次被人當面這麼說,「我一直知道自己是空的。從二十二歲起使用了『布拉瑞揚』近二十年,我賣弄地使用這個名字。對,我是排灣族,但其實是很虛的。」

  三年後,這位本族青年帶着布拉瑞揚的作品《阿棲睞》走進大溪地藝術節。也許正因初學者的角度,布拉瑞揚缺少某種束縛,得以用學習的角度探索傳統,專注於發掘原住民特有的身體表述和語彙。繼創團作品《拉歌 La Song》之後,二月將在香港呈獻的《阿棲睞 Qaciljay》仍然是一部關於台灣東岸原住民在地生活中深耕、生長的作品。「阿棲睞」排灣族語意為石頭,是台東原鄉居住地景,更是原住民的部落記憶。舞蹈由簡潔的勇士舞步伐出發,舞者手牽手彼此扶持,隨樂曲變幻流動,衍生出豐富的造型,宛如排灣族的圖騰百步蛇。在這樣的編排中,舞者全程無法鬆手,身體自然地與其他舞者產生關聯,從而被迫觸發出展現身體的潛能,展現每一個人的韌性和個性。

  部落記憶 現代展現

  呈現這部頗具生命力與凝聚力的原住民舞蹈,舞者中的很多卻非專業,恰恰呼應作品名「阿棲睞」。「最初參加我們舞團甄選的六十七個人,有三分之二都不是科班生,雖然未經打磨,但純粹的身體、直覺地呈現,就算是絆腳石拿出來看也是漂亮的,只是要把它放在對的位置。」最初的排列是更具變化的,舞者牽手也有多種漂亮的組合,布拉瑞揚在正式演出前還是選擇丟棄,儘管多年的劇場編舞經驗和西方現代舞表現技法能夠令舞台表現更具魅力,但他堅持,用現代舞經驗仍然是為保留傳統的美好,「我完全尊重傳統,比如祭典時迎靈的歌,我在編舞時不會挪用。」

  「如果不是原住民這個身份,我想我應該還是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繼續創作。但是我後來發現,作為一個創作者,最終會回到他出發的地方。」布拉瑞揚回到家鄉台東後的改變,包括接受自己曬黑的皮膚,不再依賴冷氣和咖啡,敞開排練場允許入內觀看等,「可能還沒成型,但我應該會越來越長得像『布拉瑞揚』這個名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