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言為士則,行為世範/一 默

時間:2018-01-12 03:16:14來源:大公網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一》)

  評價一個人的品行,需從其言行兩個方面予以考察。《周易.系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荀子》說得更清楚:「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世說新語》開篇即講陳蕃(東漢人,字仲舉)禮賢故事,並以「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八字品評他的品行,可見對他的推重。「言為士則,行為世範」也成為後世文人尊奉的標準。當代著名學者啟功先生為北京師範大學撰定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與此極為相似,後四字則完全相同,不排除受此影響。

  「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從「言」「行」兩個方面對天下讀書人提出要求。一個優秀的士人,一定要謹言慎行。其言談應該成為讀書人的準則,其行為應該成為世人的典範。在兩者之間,「行」的分量顯然遠大於「言」。孔子說:「聽其言而觀其行。」就是說,不光要聽他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與「言」相比,人們顯然更重視「行」。謝安夫人有一次問他:「怎麼從來沒見到你教育孩子啊?」謝安回答道:「我總是用身教來教育孩子。」(「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世說新語.德行.三十六》)

  做人應該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但在現實生活中,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現象不是少數。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說得道貌岸然,做得禽獸不如,這種「兩面人」尤需警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