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引人浮想聯篇的題目。
父母住了四十多年的舊居修葺,去幫助清理雜物。他們那代人是從苦難貧困中走過來的,秉持了勤儉習慣,舊物多,無用的也多。一些衣物、電器、傢具已多年派不上用場,依然包放得整整齊齊,一件件都鐫刻了某年某月,父母和兄妹的故事。睹物思人,難免神傷,但明白它們沒有留下的理由,下決心要和它們告別,要扔掉,要清理,給老屋整頓出一個新面貌。雜物扔掉了,屋子敞亮了,四下環顧,卻有幾分惆悵。
書櫥當中,竟混有我舊時的筆記本和信札。它們久經歲月磨蝕,看去紙質變黃,其中幾封信還被蟲子蛀蝕過。但物件仍保留着外貌的完整和字跡的清晰。心裏有點詫異,又喜出望外。
初步整理了一下,筆記本中有日記、雜記、會議記錄、工作記錄、採訪筆記。當年字跡有些潦草,文字卻思路暢通,一氣呵成,連修改的痕跡都極少。在那些筆記本中讀出了曾經的年輕和勤奮,自我感動感慨良久。
信件可歸成幾大類。一類是親人─父母、兄妹的信;一類是同學朋友的信;還有一類說不上是什麼關係,或者只能算是熟人,甚至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的信。
同學朋友中,有三四位保持了終生的友情。當年大家離開學校,天各一方。但不論何時何地,都總能收到對方從不同省份、不同機構寄來的信,關係最長的通信維持了十多年。想也納悶,當年通訊落後,連電話都不普遍,流動之間是如何獲知對方動態的呢?相對穩定的父母家就是我們的聯絡站。所以舊信中也夾有同學母親寫的一封信,告知她女兒、我的朋友離校後的新通信地址。那時我們看重彼此的友誼,深怕在茫茫人海中失去對方。
信件的內容和文字也深染了那些時代的色彩。妹妹從她海南島的下鄉知青農場給我的信,祝福語是:為人民立新功!那話就來自當年的流行語: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