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免費玩意 帶動創意\過來人

時間:2018-01-10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孩,不少沉醉於連環圖\作者供圖

  今時今日的港孩,儘管只有兩三歲,但已經擁有智能手機,他們雖然看不明新聞資訊,但卻可以隨時隨地以指尖找到動畫和遊戲,人人機不離手,致使這一代接班人成長後成為由手機主宰的宅男或宅女,是好是壞,家長們心中有數。

  回想筆者孩提年代,生活條件非常貧乏,不要說電視,就連收音機也難得有一部,更遑論什麼手提電話之類了。在那個年代,港孩的課餘活動不少都由自己創造出來,例如到士多向老闆要汽水蓋,回家後用來砌層層疊,或者索性將其用鐵槌揼扁,中間開個窿,然後串一條繩,再向同一方向打圈,使繩子扭成一團,再將繩子向兩邊拉直,瓶蓋就會高速旋轉,大家都稱之為「斜斜」;另一類較適合女孩子玩樂的就是「搲子」,玩法是找五塊大小相若的石頭放於地上,由其中一人拋起其中一粒,趁其跌下的空檔時間迅速用手拾起地下的另一粒,然後接過跌下的一粒,成功的話,就繼續拋起手中的其中一粒,再拾起地上的另一粒,如此類推,直至手中抓滿五粒就勝出,這玩意可供多人同玩,主要訓練眼急手快;另一種適合大夥兒一同嬉戲的,就是跳橡筋繩,但橡筋繩必須用錢購買,然後自行串成,並非人人可以玩得起;至於另外三種大受男孩歡迎的,相信非「拍公仔紙」、「射波子」和「放紙鳶」莫屬了,但以上頭兩種都有賭博成分,部分家長未必贊同子女參與,至於「放紙鳶」則有危險性,有人為了鎅斷別人的紙鳶,就弄碎光管再混和漿糊「臘線」,使紙鳶線乾後成為「玻璃線」,過程中隨時弄傷手。

  筆者認為,當時較正氣的活動就是租看連環圖,比如《財叔》、《神筆》、《13點》之類,一毫子可以租兩本,如果光顧街邊理髮檔,則連一毫子都慳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