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腸易激綜合症與壓力相關\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時間:2018-01-08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關煒強指,估計百分之三至二十的港人患有腸易激綜合症

  時下上班族一年四季愛吃煎炸食物、凍飲及雪糕,再加上睡眠不足、工作壓力引起的精神緊張,若每周反覆出現腹痛及大便乾結,隨時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醫學界還未完全明白此症的成因,但一般相信跟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例如飲食習慣、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有研究亦指出,曾經患過嚴重的急性腸胃炎、性格容易緊張,或曾在兒時被傷害或侵犯的人,較容易患上此症。

  卓健醫療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關煒強表示,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香港常見的腸胃病。視乎採用的定義條件(Rome Ⅱ, Rome Ⅲ or Manning Criteria),大概有3%至20%香港人患有此症。其主要病徵是經常腹痛,同時大便次數或形態有所改變,一般大便後腹痛可得到紓緩。有些病人會感到腹脹、腸鳴、大便有黏液,甚至經常有急便感覺。根據大便情況,可分作肚瀉型、便秘型,肚瀉與便秘交替的混合型。

  關醫生稱,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並不完全了解,至今醫學界認為可能是精神壓力以及先天因素有關。腦與腸軸相互作用紊亂,導致自主神經及調控腸胃的傳遞物質失調,腸胃活動因此過快或過慢,從而引起問題。對某些食物的敏感反應或腸道細菌失衡,都可能是原因之一。在斷症方面,主要靠臨床判斷,一般需要排除其他表徵相似的腸胃病。大便化驗、血液檢查,甚至腸鏡檢查,都有助排除其他腸胃病的可能性。至於治療方面,包括飲食調節、食益生菌,採用調控腸道蠕動的藥物,都可改善病情。同時,病人透過運動、改變生活方式,甚至服用調節情緒的藥物,以紓緩壓力,亦有一定的幫助。腸易激綜合症縱使很難根治,但透過適當治療,病況大多可明顯好轉。

  此外,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腸易激綜合症(亦稱大腸易激症,或一般人稱腸敏感)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

  患者須符合以下情況:(1)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情況通常會在排便後得到一定的紓緩。

  (2)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大便次數會增加或減少,或大便會變得過硬或稀爛。一般人偶然也會有以上情況,但若症狀頻密(達每月三次或以上)或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卻找不到原因,那就可能患上腸易激綜合症。有很多醫學研究均指出,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出現並沒有一個單一原因。腸道動力過快或過慢、痛覺敏感度提升、大腦處理腸臟信息的紊亂、遺傳因素、環境影響、心理因素等,都跟腸易激綜合症有不同程度的關係,而箇中關係亦因人而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