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廣播「回春」\侘寂

時間:2018-01-06 03:15:53來源:大公網

  你最早接觸的娛樂媒介是什麼?電視、廣播、隨身聽、VCD、DVD……這其中,還有哪些,是你仍在經常使用的?

  我的答案是,廣播。於我而言,電視一周看不了幾次,但廣播每天都能聽上一會兒。對於這個問題,周圍不少朋友的答案也是:廣播。

  這是一件有趣的事。事實上,好一陣子,最常聽廣播的人,只剩司機。因為在駕駛的時候,除了手握方向盤,眼觀前路,精神需要高度集中,也格外容易疲勞。這時候,打開電台,聽聽音樂和交通消息,毋須額外的動手動腦,就能幫助司機紓緩放鬆。於是也便有了那句頗有爭議的論斷:沒有汽車,廣播早就死了。

  近幾年,趁着科技發展的大勢,廣播從調頻電台進化到衛星電台,再觸電互聯網,化身網絡電台。時下,成為電台主播的門檻越來越低,內容也越發百花齊放,收聽終端更加多樣,聽眾的年齡也漸漸年輕化。起床後洗漱時,上下班通勤路上,睡前敷面膜時……隨時隨地,都能移動聽、貼身聽,內容可以是一個節目,一本書,一節課,一個講座,甚至一堂課。「伴隨性」或許是廣播最有別於其他媒介的特點,也因此,廣播(特別是網絡廣播)似乎成為了這個碎片化時代最富有生氣的媒介之一。

  台灣名主持蔡康永停掉《康熙來了》後,着力在內地發展。去年底,他在內地網絡電台App「喜馬拉雅FM」上開設《蔡康永的情商課》節目,吸引大量網民訂閱,截至目前的播放量已超過四百五十萬。在康永哥之前,高曉松的《曉說》早早就圈佔了網絡廣播的一席之地。各路新聞媒體更是花樣翻新地推出了互聯網音頻廣播類產品,比如上海東方網的《新聞早餐》,上線一年半,在「喜馬拉雅FM」上獲得了逾一億一千萬次的總播放量。

  時至今日,廣播又「回春」,以各種形態,重新活躍在人們的生活當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