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解決塞車\耶生

時間:2018-01-06 03:15:52來源:大公網

  香港一個小小的地方,能夠擠進多少人口,視乎在這個地方的人,在衣食住行上,有沒有帶來巨大的不方便。

  今天想集中探討「行」,即交通問題。每逢長假期前後,感受是最深的:平常要九十分鐘的上班車程,這幾天六十分鐘就到了;每天幾乎都塞車的地方,這幾天都是暢通無阻。街上的車少了,因為上班的人少了,他們都放假了,外遊了。

  可不可以說,香港總人口減去外遊的人口,就是香港人口的承載量?當然這說法太片面、太簡單,把單一的問題視為社會的主要問題。但如果民生就是衣食住行,交通問題佔當中的四分之一,也不能說是小問題。當高樓繼續興建,人口繼續增加下去,有一天,九十分鐘的上班車程變成一百二十分鐘,難保正在啞忍的人會繼續啞忍。

  政府也不是沒對策的,比如基建,不斷在起路築橋。不過這些都需要時間,不能立竿見影;而且人口的增長往往比預想多,路起好了,以為百分百解決了的問題,還在。

  也有宣傳,請市民使用交通工具上班,不要駕車,但這違反人性。每架巴士、每程港鐵,都擠得不能再擠,你怎樣叫人家離開自己的車廂?

  辦法總比問題多。從前就有彈性上班時間的宣傳,不知還有沒有公司仍在實行。根據以往企業的反應,彈性上班時間的缺點,是在跟客人聯繫時,例如人家早上九點打你的枱頭電話,你十點才上班,可能錯失了幾百萬生意;但現在廿四小時都能上網,很多聯絡上的公事都可以在手機上處理,甚至許多實務上的公事可以在家中電腦做,是否上班時間可以更彈性?

  當然,也要各大老闆同意。抱着「你賺了人工就得留在公司」的想法的老闆並不少,也不是不合理,所以才要政府宣傳。但我相信沒有人想看見員工因為太早起床而在辦公室提不起勁,可是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只有市民越來越早起床乘車去適應越來越長的車程。「在巴士上也可以睡覺啊。」老闆如是說,但在巴士上找到座位才有這個恩賜,不要說幾個站就要轉一次車的港鐵了。

  駕私家車的老闆,當然不明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