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如果楚靈王的大臣和姬妾們使用電腦和手機,那麼一天到晚一定是這樣的:新聞門戶網站推送世界各地的減肥勵志故事和各路自媒體的「訣竅」「秘方」,減肥藥、減肥茶、瘦身腰帶的熱銷信息會鋪滿網購類App首頁,電子書置頂五花八門的《節食指南》……總之是,「你」有所好,「推」必甚焉。
如今手機越來越先進,電商更是爆炸式增長。隨着「智能分發」技術的普及,用戶既可以根據興趣私人訂製資訊及服務,但同時不少商家也會根據用戶的瀏覽紀錄、閱讀習慣來「主動」發送信息,「推」你沒商量。同樣的網站、Apps,每個人看到的內容都不一樣。
筆者並非一個吃貨,偶爾受人之託用手機上網選購了幾樣零食,然而從此不得了了,網頁上總會在空白處出現各種零食的推送廣告,Apps熱情地推送各種美食攻略,實在不勝其煩。若是資深吃貨,下場可能就像動畫電影《天降美食》,被淹沒在肉丸雨、漢堡風暴和烤雞大軍中。
問過行家,方知這是商家與購物網站、搜索引擎門戶等聯手,提取用戶的瀏覽及搜索紀錄,來精準投放廣告。但這不是侵犯隱私嗎?
行家微微一笑,指出「玄機」─原來在搜索引擎網頁不顯眼的角落裏,有小得可憐的一行字「隱私保護工具」,跟即食麵包裝袋上的「圖片僅供參考」差不多,如果點擊使用此工具,網站就不再推送,否則就默認用戶許可接受推送。商家就以此來作為推卸責任的保護傘了。
馮小剛前幾年的電影《手機》中,張國立感嘆手機簡直是「手雷」,如今更進一步,跟「手銬」差不多,將每個人銬在特定的小圈子裏。尤其是在資訊方面,用戶收到的大都是符合個人口味的觀點、題材、消息,愈來愈固化自己的立場,或偏聽則暗,或坐井觀天。
看看身邊有些年輕人的生活,這還真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