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明星因抑鬱症自殺,無論是否其粉絲,都會感到震驚、惋惜和不解:「他這麼成功、這麼富有、這麼受人擁戴,為什麼還會不開心?」疾病本身就難以令人感同身受,局外人僅能憑經驗去想像。情緒病對情緒健康的人來說,好比一套沒有字幕的外語片,最多只能似懂非懂。一般人不明白,也不知道其嚴重性,當抑鬱症病人好不容易開口求助,換來的回應卻是「看開點」、「其實很小事」,甚至笑言「你也要抑鬱?那我要跳樓了」,完全否定病者的痛楚,暗指病者無病呻吟,病者只會一步步退縮。
為免令人擔心、影響工作或惹來歧視,部分抑鬱症患者會隱藏病情,竭盡全力裝作若無其事,照樣工作、照樣生活、照樣開玩笑。患上抑鬱症不是不會笑,而是持續性地不會開心、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或者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等(詳細病徵需請教專業人士),但智力並無問題,工作能力亦未必受到影響。就算心裏多麼不願意,他們還是會按照大眾期望做出恰當的社交反應,並且一如以往地工作。別說普通朋友與同事未能察覺,有時連親朋好友及家人同樣發現不到他們的內心正在痛苦掙扎。幸運的話,患者找到出路,抑鬱症可以像從來沒出現過。可是,病情一旦按捺不住,患者可能避開所有人,狂哭不止,無法做任何事,更甚是傷害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
明星死後,大家總會追查過去的蛛絲馬跡,不難發現原來他曾透過訪問、社交網站、歌詞、畫作或紋身等泄露心聲,有人形容為「求救」,然後說出「一早知道就好了」。這種事後孔明除了搶眼球,還有何作用?大概只會徒添身邊人或粉絲的自責,隨時製造更多不幸事件。抑鬱症患者有意無意間表達負面想法,不少人根本已經「一早知道」,然而有誰會視之為「求救」?相信更多人會認為是麻煩、古怪,選擇避開負能量;若避不開,隨時輪到自己心生怨忿:曾有人在網上訴苦,指同事因抑鬱症放了數星期有薪病假,繼而出國遊玩,言辭不無怪責對方藉故偷懶、加重自己工作負擔之意。這情況很難說清楚誰是誰非,但雙方都很無奈卻是肯定的。
事實上,怎樣出手相助也是一大難題。有網站及書籍教人應做或不應做什麼,但除了專門知識,陪伴抑鬱症患者最需要是細心和堅持。假若幫不了對方,千萬不要反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拖下去。須知道抑鬱症絕不是幾句說話或幾次陪伴就能解決的,患者可能沒動力回應你,情況亦可能忽好忽壞,很容易令人氣餒。香港女子音樂組合at17成員林二汶曾對患過躁鬱症的拍檔盧凱彤說:「多謝你在最艱難的時候沒有放棄我。」為何是健康的一位感激患病的一位沒有放棄自己?逃避身邊人是抑鬱症患者的常見狀況,也許他們失去回應人的能力,也許他們不想拖累人。如果病人自我放棄,決意不讓別人幫助,即使遇上醫生或社工,也一樣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