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閬中古城為中國四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鎮之一\資料圖片
閬中是古代遺留在巴山蜀水間的一塊美玉。
中國有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閬中、平遙、麗江、歙縣,只是相對而言,閬中似乎「養在深閨人未識」,起碼我感覺如此─這些年,我相繼遊歷了三城之後,方知有「四大古城」之說,因此,閬中成為我古城之行的最後一站,遂有格外珍愛之意。
蜀漢大儒譙周在《巴記》裏說:「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的確,嘉陵江迂迴婉轉,從三面環繞,一面的山巒做了依靠,山水滋養的閬中,因此被稱為「閬苑仙境」。尤其站到對面錦屏山俯瞰,但見嘉陵江上煙雨迷蒙,古城瓦脊參差可見,如同泊在水面的一條烏篷船。若目光遠眺,嘉陵江又似一條青龍蜿蜒,將古城盤於懷抱,周邊林木蒼翠指天,狀如荷葉,古城則像是一枝熟透的蓮蓬。
我下午前進城,穿街入巷,感覺古城瀰漫着太過閒適的慵懶氣息。一條大狗在溫軟陽光裏安逸匍匐,那姿勢像是渾身散了架。臨街的人家門洞敞開,有人倚門而立,還有人端着飯碗站着用餐,一邊說着我聽不懂的方言。有位老人安卧在竹椅裏,目光靜止,無驚無喜,似是看穿了幾千年的塵世。我偏愛有了年代的老房子,就住在了一戶家庭客棧。客棧全木結構,雖是初冬,二樓的窗子依然敞開着,小巷過於狹窄,彷彿從窗內一伸手,就能摸到巷子對面房上的屋瓦。
山蔭水潤的閬中,雖小,卻有過大擔當─她是古代巴國的最後一座都城,也曾做過四川的臨時省會十七年,三國時,蜀國大將張飛任巴西太守,鎮守閬中七年。張飛被部將所殺,後人敬其忠勇,建造了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算來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除了漢桓侯祠,古城還遺留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民居街院,貢院、華光樓、中天樓、風水館等古建築分置東街西巷。所謂古城,乍一看都相似,然而閬中自有獨特之處,除了唐宋格局,主要體現在文化內涵,在這裏,三國文化、科舉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並存,被譽為「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典範」。就說科舉文化吧,閬中曾兩次出現過「狀元兄弟」,唐代,有尹樞、尹極;宋代,則出了陳堯叟、陳堯咨。經過狀元坊,入街即到王蒙題寫「狀元府第」匾額的庭院,據傳尹氏兄弟曾寓居於此。只是,遊人好像對此並不感興趣,狀元府前車馬稀,庭院冷落無人駐足。那麼,遊人都到哪裏去了呢?
和別的古城如出一轍,閬中被開發成旅遊區了,商業氣息頗濃,那些老房子多被改造成店舖、客棧。店舖裏出售的,無外乎兩樣東西─張飛牛肉、保寧醋。不知是張飛愛吃牛肉,還是留下了製作牛肉的秘方,為什麼滿大街都是張飛牛肉呢?張飛生前不會想到,以前那斗大的「張」字印在獵獵的軍旗上,而今「張飛」二字與牛肉相伴,刻在了飄揚的招幡上。閬中又稱保寧府,「保寧醋」源自明末清初,如今已是中國「四大名醋」之一。醋店前,小石磨不停轉動,醋水潺潺流瀉,醋意濃濃,醇香溢巷。走在街頭,煮牛肉的香氣很吊人胃口,而那隨風滿街串的醋香,亦是能醉人的。還有那十元一次的「醋泡腳」、大大小小的麻將館子,也都是火熱的生意。
商業化了的古城是我不喜歡的。我不是來買牛肉的,也不是來吃醋的。我把下午的時光留給了嘉陵江,嘉陵江水如碧玉般澄明,所以幾天後去重慶,在朝天門的兩江匯合處,看到澄澈的嘉陵江與渾濁的長江,依然涇渭分明,不禁懷念剛剛離開的閬中。黃昏,躲開主街的喧囂,專找老街僻巷,尋古問幽,腳下的石板咕咚一響,恐怕就是驚動了一個朝代,高大粗壯的百年老樹隨處可見,古老的銀杏葉子黃了,配上紅牆,儼然一幅油畫,又有那斑駁的粉牆上,掛上了五彩的花籃,古意中平添了調皮的浪漫。
回客棧途中,又不免路過鬧市,就這時候,見到一位女子,端坐一個店舖的檐下,腳邊有一方寸小攤,擺着各種毛線織就的杯套,攤位上寫着「手工杯套,十二元」幾個字。杯套五顏六色,不同的毛線織就。她定是知道,旅人隨身的水杯,初盛熱水會燙手,這杯套是隔熱的;即使沒有熱水,杯套握在手中亦是有溫度的。這樣一想,心裏就一熱。再看那女子,微微低頭,心無旁騖,雙手翻飛。我駐足許久,也不見有人買,而那女子,一如既往地沉靜,面容安詳,嘴角掛着淺笑。她內心該是如何安靜,才會有如此表情,內心又如何無欲無求,才會來做這樣的小生意?我卻看她不像是來做生意,倒像是以此表達對這塵世的歡喜。
閬中這塊美玉,倘若說有瑕疵,當是那四方的匆匆遊客,包括我,驚擾了古城千年的寧靜,還有那些逐利的商人吧,大概心裏也失去了寧靜。唯有這女子,她當是無瑕的。她三十多歲,容貌並不驚艷,白上衣,素圍巾,一條青色的牛仔褲。在我看來,她是閬中浮躁年代一塊恬靜溫潤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