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Jacky(左)認為如不努力,連1%的成功機會也沒有 大公報記者陳惠芳攝
最近內地火紅的「佛系青年」既是潮語亦是青年人的一種態度,但香港大多數年輕人對此不大明白。究竟它代表了一群怎樣的年輕人?/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網絡潮語往往層出不窮,內地最近火爆的潮語是「佛系青年」。「佛系」概念源於日本,跟佛教沒什麼關係。該詞的含義是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一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事隔三年,竟於2017年12月在內地火遍網絡。「佛系」成為內地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並衍生一系列「佛系」名詞。
火遍內地 人生隨緣
去年4月,內地出現「佛系追星」一詞,核心就是不撕。2017年9月,微博博主@奶騎本騎發了一條內容為「『佛系追星』」一剛,受教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的博文,並且提到了「佛系追星」一詞的釋義,轉發量超過兩萬,使得該詞就此爆紅網絡,被更多人所熟知。到2017年11月21日,微信公號「留通社」發布與90後相關文章《胃垮了,頭禿了,離婚了,90後又開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一詞終於脫離垂直圈子(社交),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2017年12月11日,一向善於售賣概念的微信公號「新世相」發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文章開篇便是「手裏的保溫杯水溫未涼,辦公室的90後已經找到人生新方向:他們宣布成佛了。」該文成功將「佛系文化」推向高潮。之後在社交平台上,「佛系買家」、「佛系綜藝」、「佛系球迷」、「佛系養生」、「佛系育兒」、「佛系打車」等詞瞬間火爆異常。
「佛系青年」指那些沒什麼理想和追求的年輕人,做什麼也行,毋須上心並看淡一切,無憂無慮地成長。他們就借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方式。「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舉個例子,「佛系」員工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佛系」之詞與佛教無關,只是青少年借「佛系」之詞表達自己的無可奈何,更令內地現今逐漸形成抱這種思想的青少年了。
總括解讀「佛系青年」,離不開以下三點:(一)與時下許多流行的青少年亞文化一樣,該詞起源於日本,與佛教無關。(二)努力帶來的痛苦逐漸壓倒回報帶來的快樂,時下青年人不再拚搏作為人生唯一的意義。(三)年輕人迎來低欲望的社會,前景未必光明。「佛系」概念洶湧來襲,而「佛系青年」的心態,放諸世界,都有這種青少年存在。惟更多的是不滿足現在物質條件的年輕人,想憑個人努力實現「草根逆襲」,相比於10年或20年前,因社會環境改變而令難度大增。就以買房子為例,年輕人要背負沉重包袱,自我減壓便自稱「佛系」。
香港青年 拚搏圓夢
「佛系青年」已成為內地年輕人最新標籤,BBC中文找了一名真正的90後出家人「僧範兒」(化名)聊了這個話題。「僧範兒」於2008年即16歲那年出家,他當時去福建旅遊在山頂看到那個廟,感覺特別美便住了一周,後來就不想回家了。他覺得跟着他們一起上早課、過堂,感覺特別美好,最後索性出家。他直言曾被父母反對,下了決心的他,父母最終慢慢接受。
對於「佛系青年」潮語於網上爆紅,他認為一方面時下年輕人物質不缺,故對精神層次話題較有興趣。另外因90後青少年被標籤了,加上網上活躍的90後、00後很多,大家容易對號入座,消極的心態很容易產生共鳴。他更指,「佛系青年」和佛家文化並無相關,外界錯誤理解「佛系」這個詞。現代人對佛教文化認識淺薄,以為出家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碌碌無為不思進取。但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極避世,而是開悟後的明瞭,是對一切事物不執著、淡然,是一種積極的處世心態。
許多香港青少年不明白「佛系青年」的意思,經解釋後才明白。今次受訪的年輕人,不認同會有人為買不起一套房子而自稱「佛系青年」。任職美容院的Cherry說:「年輕人的心態和想法各有不同,如果家中沒有負擔,就可能會成為『佛系青年』,反之如有家庭負擔,則上進心非常之強,我身邊朋友大多如此。雖然在美容院工時長,於我不是問題,自己最希望攬多些客人(業績)。而且我既已定下目標成為一個美容師,再辛苦亦決不放棄。至於置業問題,那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目標,我亦不例外。可是樓價太貴,有些早就放棄置業念頭,他們只活在當下,有錢就吃喝玩樂,去旅行。我也想置業,但暫時未有能力,惟不代表將來沒有,我沒給自己壓力,但有目標,如果做不到亦沒法子。」另一位任職汽車行的年輕人Jacky說:「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努力未必能獲得百分百成功,但我也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則連1%成功的機會也沒有,置業對我亦是一種推動力。」
另外,記者訪問了一間食肆的老闆,他大讚招請的年輕人雖是兼職侍應,但工作勤奮。不過,亦有不少港青富二代,一直留在外國讀書,30歲仍未回港投入社會工作。也有些生於中產家庭的年輕人,恃着家裏有吃有住,一不如意便辭工不幹。有位食肆老闆曾表示他聘請了一名青年人做侍應,第一日返工,當天下午離店就一去不返。另有老闆遇過有員工以WhatsApp辭工,有些則做了幾個月便辭職,並說要去外國working hoilday(工作假期)。由此可見,港青心態雖未必和「佛系青年」完全相同,但部分也有相似之處。
佛系態度 難改現實
「佛系青年」的出現,於內地同時招來不少批判聲音。《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指「事事隨大流,那只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又或是「光輕輕鬆鬆、敲鑼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實現不了」。《中國青年報》網站的文章更直白說90後在現實的問題上,並沒有因「佛系」態度而得到改變,更有學者認為「佛系青年」代表了90後「低成就欲望」的特質。香港亦有許多青年人的心態和生活態度遭受批評。學者指虎爸虎媽由學業到工作都過分保護子女,造就時下有些年輕人不思進取。
今日是2018年1月1日,「佛系青年」潮語可以讓年輕人反省一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生,就如壞了的時鐘般停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