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港樂」VS「柏林愛樂」音樂會直播效果不俗

時間:2018-01-01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太古「港樂.星光.交響曲」觀眾隨着音樂搖動亮着屏幕的手機場面 Andy Lam攝

  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相隔十二年後重訪香港,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第二場音樂會,很罕有地安排在下午五時開場,較正常早了三小時,避免和當晚香港管弦樂團於中環海濱廣場舉行的太古「星夜.港樂.交響曲」硬碰。如果「港樂」提前演出,便不是「星夜」活動了,為此,BP便只得讓路,提前開演。/周凡夫

  康文署這次將BP在香港文化中心的兩場演出,同步直播到三個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C區有維港星級夜景作背景,城門河畔的沙田公園結客場則有水光樹影拱托,元朗劇院演藝廳可避去環境噪音,安坐劇院座位欣賞。相同的是空間都不太大(各可容約千人),得以和播映的大熒幕有較親近的距離。

    兩場直播免費分享

  BP第二場演出散場後,「港樂」在中環的「星夜.港樂.交響曲」戶外音樂會亦「接力」透過屏幕從中環直播到香港文化中心廣場,也就得以讓更多市民免費分享兩個樂團的美樂。

  這兩場直播演出的曲目和性質都不同。歷圖(Simon Rattle)自二○○二年九月出任BP總指揮以來,對該團做了不少改變,其一是大量引入現代音樂作品,BP第二場演出便是一套近八十年來面世的「現代」音樂,包括史特拉汶斯基寫於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的芭蕾舞音樂《彼得羅斯卡》、拉赫曼尼諾夫一九三六年面世的第三交響曲,最「現代」的當是樂團委約德籍韓裔女作曲家陳銀淑亞洲首演的《弦之舞》,「港樂」卻是一套普及闔家歡式的戶外音樂會。

  戶外直播五時開始,在日光仍未全收時的黃昏,於「魔幻般」的斜陽光線下,在音樂中慢慢進入日盡的晚上,那確是至為奇妙的感覺。為此,當日筆者特別選擇了在香港文化中心廣場欣賞,期待奇妙感覺的來臨,奈何人算不及天算,當日整天雲層厚厚的,太陽沒出來,於是也就失去了在「魔術光影變化」的夕陽時分欣賞一流大樂隊演奏的良機了。亦因此,當晚「港樂」戶外演出亦變了「厚雲下」而非「星光下」了。 如果當日維港有黃昏日落之光的映照變化,歷圖指揮BP演奏《彼得羅斯卡》(一九四七版本),那種不協和的奇幻古怪音響,應會多添幾番疑幻疑真的效果。

  當天筆者在廣場欣賞經過香港電台各工程師努力轉播到廣場大屏幕的BP影像,及由大喇叭重播出來的音響,效果較預期的好。這與選擇座位的位置很有關係,音響迷自然知道越接近兩組喇叭之間的「黃金位」,臨場感越佳。當日筆者選在最後面的近中間位置和「黃金位」相距不遠,熒幕視覺效果亦不錯,音效亦可以收貨。

  同時,屏幕上的畫面變化尤為豐富,據知這次直播採用了八、九個鏡頭,三個轉播點的觀眾,可以看到不少近鏡大特寫,那是在音樂廳內的觀眾無緣得睹的,聽完《彼得羅斯卡》過海中環聽「港樂」,也就無緣欣賞陳銀淑的新作品《弦之舞》了。

    「星夜港樂」台上台下

  至於在九龍透過大屏幕與在中環海濱廣場欣賞太古「星夜.港樂.交響曲」,同樣在戶外,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與感受,除了現場二萬人同場欣賞分享音樂的氣氛外,有更大空間可以開紅酒、嘆咖啡(甚至有人「搞」火鍋),讓人可以在更鬆弛的情緒下與親朋好友共享美樂,那確是無比美好的感覺。為此,儘管音效質素無法與音樂廳內相較,這項活動亦已成為香港城中的年度盛事。

  今年首次由「港樂」的首席客座指揮余隆執棒,同時由李仲欣(鋼琴、十四歲,演奏蕭邦大波蘭舞曲),和蘇千尋(小提琴、十二歲,演奏《卡門幻想曲》)兩位香港土生土長的樂壇小將擔任獨奏,再加上選奏香港青年作曲家陳啟揚的作品《欲明》,此一提拔香港新一代的節目設計,便大大增添香港色彩。整個演出過程的燈光繽紛多變,兩邊大屏幕的影像與組合大喇叭群的音效水平仍能保持;終曲《一八一二》序曲配合炮火聲大放煙火的高潮場面,雖已是預期中事,這和全場開亮手機的點點燈光場面,同樣仍是讓人印象深刻。

  指揮余隆身為廣州交響樂團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氣場十足,但當晚表現有點拘謹,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控制」整個演出的司儀Harry哥哥和他竟無絲毫互動,甚至和觀眾說句「Hello」的機會都沒有,真是有點奇怪。

  更奇怪的是,此一年度盛事,男樂師是白色蝴蝶結燕尾大禮服,女樂師全黑色演出服,較樂團在音樂廳內的正式音樂會更莊重嚴肅,卻完全與戶外音樂會所追求的氣氛背道而馳。如果讓各樂手改穿Smart Casual便服,甚至波鞋運動服上台(找服裝贊助商更有助為此活動注入「新血」),相信對整個演出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此外,太古「港樂.星夜.交響曲」能持續舉行,「柏林愛樂」能重訪香港,還成功做了三個點的戶外現場直播,所費不菲,「港樂」的活動資金當是來自冠名贊助的太古集團,但BP的贊助卻是兩位「神秘人」。

  BP兩場音樂會的節目單,都附加有BP五星標識的磁石紙黏貼(上有「BPH@HK」字樣),不同的是首場的節目單封面最下面的右端,註明當天的音樂會贊助「洪祖杭GBS太平紳士,吳守基太平紳士」,這兩位經常熱心贊助世界著名樂團訪港的人士作風低調,亦從未有人去「搜尋」誰是Albert Hung?誰是Wilfred Ng?他倆何以樂此不疲贊助名團訪港?今次贊助了多少費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這兩人慷慨贊助,BP在香港演出的票價必然不一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