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藥食同源有依據

時間:2018-01-01 03:15:21來源:大公網

  圖:藥食同源的物品繁多   資料圖片

  「藥食同源」的概念,在中國民間深入人心。寓飲食於治療,從適當的飲食中吸取營養,可以調整體質平衡達至防病保健的目的。

  國際藥膳食療學會會長、註冊中醫師侯平表示,藥食同源的物品包括丁香、山藥、白果、薑、蓮子、粉葛、當歸等101種,在生活運用中常見三個主要誤區:不分氣味歸經,不分陰陽,不分時、地、人。

  按照中醫食療與食療學的觀點,食物跟中藥一樣分為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甘、苦、酸、鹹),歸經。侯平說,食物的主要作用是補氣益血、協調陰陽。「根據中醫的經典理論,人的疾病是由於陰陽失調造成的,所以,人們可以根據某一特殊食物的陰陽偏性來進行調整,進而達到養生健體、治療疾病的目的。」他補充,飲食不單是一個體內的動態物質運動過程,還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是一個因時、因地、因人、因社會而異的開放系統,因此食療學強調辨證用膳和施食。

  侯平認為,「藥食同源」在我國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及現代營養學上的運用各有不同。「在我國歷代醫書中,藥物與食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不但藥物與食物的作用有時難以區分,甚至就一些品種來說,比如黃芪,其歸於藥物還是食物,醫家也往往各有所論。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提出了食養的概念,認為『藥補不如食補』。」他續稱,現代醫學對於一些物質的認識不存在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概念。「如果從人體保健的角度來考察、來看待某些食物或者天然藥物,人們會發現某些特定物質會與一般食物或者藥物不同,比如維生素類成分,它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食物,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藥物。如果它是作為食物原料中的一種天然成分,與食物中的其他成分一起被人食用,則其為『食物』;如果它以一種單體的形式,在特定的情況下,被病人攝入以治療因為此類維生素缺乏而產生的疾病,則其為『藥物』。」

  在營養學上,人體生命活動需要多種營養素,最主要的是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當體內缺乏某類或某種營養物質時,就會產生暫時的或長期的營養缺乏症,從而影響機體的健康。「在這種情況下,應考慮多吃富含某種營養物質的食物或改善機體消化吸收而加以補充。」侯平舉例道,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適合兒童、老人;富含短鏈脂肪酸的核桃,適合術後病人;富含維生素的山楂、酸棗、胡蘿蔔以及富含礦物質的海藻等,即屬此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