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十日是梅艷芳的忌日,它總是夾在聖誕與元旦的喜慶氣氛中悄然度過。每年她的忠心粉絲們也會為她籌辦紀念活動,雖然不及同年去世的張國榮的粉絲辦起活動那麼張揚轟烈,卻也是別有一番況味,感覺更像是家庭聚會。今年梅姐的粉絲會之一「芳心薈」舉辦了《川島芳子》的觀影會以紀念偶像。
《川島芳子》從電影的技巧上來說,不是一部好電影,鏡頭語言沒有章法,敘事結構也很糟糕,不知導演的「焦點」到底在何處。唯有梅艷芳是好看的,男裝、女裝、軍裝、洋裝……着上她身,或英氣逼人,或柔若無骨,怨氣、怒氣、帥氣、煞氣,絲絲入扣。
梅艷芳和張國榮的電影看的次數越多,有一個觀感愈發深刻:張國榮的角色越看越不像他本人,入戲成魔的程蝶衣,藏匿自我的歐陽鋒、放浪形骸的何寶榮,無一不是他的演技造出的假面;而梅艷芳的角色卻越看越有她本人的影子,《東方三俠》、《新仙鶴神針》裏的女俠是她仗義的面相,《何日君再來》、《金枝玉葉2》裏的歌女有她的倔強和無奈,至於《鍾無艷》的齊宣王和《審死官》的宋夫人則是她搞怪的另一面。也正因如此,我的一些朋友在談論她的角色時,明明想說的是角色名字,卻下意識直呼出「梅艷芳」三個字來代替,這也就不奇怪了。
比起看她的電影,其實我更喜歡聽她唱歌。每個轉音,每次換氣,「滄桑裏自有浪漫」。
若你在哀嘆近日運氣欠佳,她的《全日兇》告訴你可能有人比你更糟;若是你夜半失眠,她的《同窗會》會將你慰問;若你與人分手不久,她的《第四十夜》或《第六個星期》陪你一起無所適從;若你正為誰牽腸掛肚,不如將她的《夏日戀人》送贈予對方;若你也覺得生活得倦了、累了,聽她唱《夕陽之歌》「驟覺光陰退減」,或《似水流年》自問是否「情懷未變」吧。
聽她的音樂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喜歡跟她的音樂一起進入一種狀態,一起走入一條街,一起打開一扇窗,一起抱起一隻貓,一起想念一個人,一起吃雪糕,一起迷路不必回頭。
至少她就是這樣,留在了我的生命裏。
祝十四周年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