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年,當泰坦尼克號(Titanic)處女航就撞上冰山,除了其他貴重物品,船上四十多箱羽毛也隨之葬身海底。當年流行用鳥毛裝飾時髦女子的帽子,這些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珍禽羽毛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二百三十萬美元。
以上只是生物學家Thor Hansen的新著《羽毛》(Feathers)中引用的一個精彩故事。在本書中,作者從羽毛的進化、結構、功能和文化各方面討論這個「自然的奇跡」,從恐龍滿地的侏羅紀時代講到當今社會,從中國講到美國的緬因州和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將科學原理和自然觀察融為一體。行文天衣無縫,妙趣橫生。
作者稱,羽毛能庇護身體,能發出誘惑,能儲水,也能防水,還能發出各種聲響,是「跡近完美的翼面,也是至今發現的最輕、最高效的隔熱層」。發明世界第一架成功飛行飛機的萊特兄弟(the Wright brothers)曾試圖從飛鳥身上找到製作飛行器的靈感。生活在寒冷地區、嚴冬時節,我們依舊熱衷於用鴨絨、鵝絨製作衣物、被褥,因為羽毛又輕又軟又保暖。
佩戴羽毛頭飾雖然不像十九世紀那麼流行,但其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禽鳥的羽毛瑰麗多彩又婀娜多姿,能給女帽增色不少。但更重要的是,頭戴羽毛能有效修改人的側面輪廓,實現「改頭換面」的目標。說到底,頭面是代表個人身份的最重要部位。在安全可靠的整容普及之前,也難怪愛美者樂此不疲,通過頭飾來讓自己面目一新了。
作者不僅言辭風趣,而且對羽毛背後的自然、文化因素極為痴迷。他在家中冰箱裏存放撿來的死鳥,到處拾撿、搜羅羽毛的「古怪」行徑,對他的家人也許是不小的考驗,卻讓讀者受惠無窮。正如他所說,科學家的責任不是要找到所有的答案,而是要提出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