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香港著名作家葉靈鳳著作《香港方物志(彩圖版)》記載華南物種,為「方志」一部分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記者 劉毅
香港著名作家葉靈鳳(1905-1975)生前喜好收藏舊書,今年重印出版的《新安縣志》原本為其眾多藏書之一,「葉先生雖為作家,平時亦留心地方志之書。傳聞曾有港英官方背景的機構欲以重金購之,被他拒絕,並囑家人於其過世之後將此書捐出,如今被廣州中山圖書館收藏。」孫立川表示。
十年前,孫立川就用一年時間對葉靈鳳收藏的《新安縣志》嘉慶二十四年版進行初次重版。之後他翻閱初版數次,發現還有一些錯訛,久存補過之念。今年恰逢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於是他重新策劃,以線裝本再印出版《新安縣志》,對十年前版本中存在的用字謬誤等缺憾進行校正,只為令《新安縣志》更為準確、客觀地反映歷史原貌。
葉靈鳳不僅愛好收藏與「方志」有關之書,更撰寫與此相關着作,《香港方物志》即為其一。書中認真記錄香港的一切,大到老虎小到蚊子,街上的叫賣、家裏的年花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其中,更有《新安縣志》、《廣東新語》中對於相關物種的描述引用,又有物種本身的科學知識,對於在資訊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實屬難得。
「葉靈鳳對地方志很有貢獻,可謂本地早期系統整理地方志的文化名人。」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說,雖非地方志全貌,卻盡其所能記載香港風物地貌,具借鑒意義。
他續稱:「編修地方志有助於保存地方史料,譬如風俗記憶,名人事跡,以及他們為一個地方做出的貢獻。」他認為,此工程有助於增進中學生對本地感情,培養出親切感:「譬如一個住在筲箕灣的同學,原本對周邊不以為意,但假如有地方志,他就可以知曉所在地區的發展過程。」
李偉雄更認為,香港地方志與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時移世易,不少傳統工藝,風俗習慣,都會消失不見,如若沒有地方志將其收錄,我們的後人將無從知曉先輩的生活印記,乃至精湛的民間技藝,都會無從找尋,遑論繼承發揚。」
故而,在他眼中,香港修地方志是一個「功在千秋」之事,緣何本地遲遲未有修成地方志,李偉雄指出,香港修地方志應朝「官方認可及推動,再調動民間力量,引進專業人才」的方向發展。然而,一直以來,「工程的浩大、缺乏專業人才等原因,都導致修志屢陷困局,無法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