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另類「自助」/馮 進

時間:2017-12-28 03:15:48來源:大公網

    下一篇:

  「俄羅斯物價昂貴,人民粗魯,不會微笑,喝酒太多」。《紐約時報》的八○後暢銷書作家、個人博客每月有二百萬粉絲追隨的曼森(Mark Manson)這樣描述他對聖彼得堡的第一印象。可是,他在俄國也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有啥說啥。在俄國不用假裝友善,見人就笑;不用口是心非,不喜歡就是不喜歡。而在「自由」的西方,人人都要通過自我推銷獲取資源,現有經濟制度鼓勵「說謊」與「偽裝」,因為討人喜歡、被社會接受才能獲得更多機會。

  帶美國學生從俄國遊學歸來,讀到曼森的暢銷書《不在乎的微妙藝術》(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A Counterintuitive Approach to Living a Good Life),讓我心有戚戚焉。當然,此書的主旨是幫助讀者獲得幸福感,哪怕方法再驚世駭俗,「違背常理」。但作者針對美國中產階級人群中流行的「積極心理學」、「自尊教育」開炮,屢爆粗口,肆無忌憚,實際也在進行一種另類的文化批評。

  書名可直譯為「去他X的」,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同樣直接坦率:我們要確立正確價值觀,目標專一,堅持到底,並無視社交媒體,電視,新科技等的干擾。此書炮製出的不是不溫不火的「心靈雞湯」,而是火辣、酸苦的「怪味豆」。比如,世人宣傳「凡事往好處想」,作者回應:「有時事情就是糟得無可挽回,只能接受現實」。你自認與眾不同?「並非所有人都能不同凡響,人生總有贏家和輸家,世界可能不公平,失敗也不見得是你的錯」。追求幸福?「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堆滿了羞辱和糞便」。

  書中既有常見的「雞湯」故事,又不乏辛辣的針砭時弊。如,才華出眾的鼓手貝斯特(Pete Best)一九六○年代被即將成名的約翰·連儂(John Winston Ono Lennon)、保羅·麥卡尼(James Paul McCartney)等驅逐出「披頭士」。日後,「披頭士」四人功成名就,多年來一直是億萬粉絲心中的大神。貝斯特卻默默無聞,泯然眾人。但這位世俗眼中的「失敗者」夫妻恩愛,兒孫滿堂,家庭幸福,並不自以為苦。可見幸福與否只看你選擇的評價標準是什麼。聽來有點阿Q精神?但作者的另一位榜樣是釋迦牟尼,因為他也相信人生充滿苦難。

  曼森認為,人生就是由一系列問題組成的。解決了一個,新的又出現,我們不該奢求完美。與其幻想能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擺脫所有問題,更應關注該選擇什麼問題。什麼問題能讓我心甘情願努力工作,付出犧牲?有選擇,有擔當,才會有勇氣、有力量面對現實,讓我們的人生從充滿小問題升級到應對更高層次的問題。反觀美國社會,困擾大眾的都是「第一世界問題」:為什麼臉書「好友」都比我個子高,比我性感,比我成功?為什麼他人的生活比我幸福得多?作者覺得這類問題和所謂「積極心理學」一樣,名為追求幸福,實際誇大自身的缺憾與不足,純屬庸人自擾,三觀不正。因為它們植根於迷信,脫離現實,自我無法掌控,對社會也毫無益處。

  只有正視自身的恐懼、錯誤、不確定性,直面讓人痛苦的現實,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前進的勇氣和自信。掙扎提供動力,失敗定義成功。作者有句話說得好:自由只提供了建構人生意義的機會,本身並沒有任何內在價值。要讓人生充滿意義,最終需要拒絕誘惑,自覺限制個人自由,選擇對一地、一人、一種信仰忠誠無二。

  作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美國的「自助」(self-help)產業以「改善生活,獲得幸福」為口號,每年銷售的書籍、電視節目、課程等獲利超過一百一十億美元。作者鞭笞「自助」產品只提供「炸薯條加碳酸飲料式」的成功秘笈,好吃一時,貽害無窮。但他的「另類自助」是振聾發聵還是換湯不換藥還很難說。至少,此書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幫助讀者反思美國人對「自我修養,自我改善」的「迷之自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