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時間:2017-12-28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會長、二戰老兵蔡彼得 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大公報記者 王豐鈴

  「口述歷史」是地方誌編修另一類較為重要的資料來源。它需要訪問曾經親身活於歷史現場的見證人,以文字筆錄、有聲錄音、影像錄影等形式記錄下史料。作為歷史檔案的補充,「口述歷史」為日後學術分析提供比對的原始記錄,令其更加接近真實的歷史事件。

  比對記錄補充歷史

  地方志辦公室成員姜耀麟回憶,在對蓮麻坑做口述歷史資料收集時,發現有些老人提及打游擊戰的經歷,經比對檔案資料,挖掘出《日軍在港戰爭罪行:戰犯審判紀錄及其研究》課題並出版。

  記者於「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所」見到該會會長、參與二戰香港保衛戰的老兵蔡彼得。現年九十七歲的他還清楚地記得,一九四一年在鯉魚門親眼目睹日軍轟炸啟德機場的情景。在他的回憶中,出現大量親歷者視角下的歷史細節,並與其人生軌跡交織。據蔡彼得憶述,香港保衛戰開始後,他所在小隊於雞籠灣炮台(現時貝沙灣一帶),擊落一架日軍偵察機,日機疑似剛剛從軍艦起飛,遭彈片擊中後墜入南丫島西北部海面。他後來躲過日軍捉拿,北上至廣東惠州博羅縣繼續抗日,直至日軍投降,他才重返香港。

  抗日老兵所剩寥寥

  蔡彼得對二戰期間相關歷史事件的回憶,散見於部分媒體報道,可作為歷史研究材料的出版材料,他現場只找出兩本——香港浸會大學學者鄺智文著《老兵不死 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香港里斯本協會編《香港攻防戰之戰時防衛設施遺跡》。他表示,如有檔案記錄、編撰歷史文獻的需要,樂意提供幫助。

  「現在這個會也只剩我一個老兵了。」老先生指着牆上的相片說,當年的戰友都已相繼過世,如他一樣的老兵,所剩寥寥。

  十二月八日來港,拍攝抗戰口述歷史的紀錄片導演賴恩典提到相似情況:「我採訪了一百○六位抗戰親歷者,目前僅剩五十多位在世。我們論年過,他們論天過,一位親歷者的去世,就意味着那一節歷史的消失。但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能做的,就是爭分奪秒去搶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