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是美國人中最常見的心理疾患,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都難逃其魔爪。但最近十年,患焦慮症的青少年不僅人數翻了一番,其中病情嚴重到自殺者也增加了一倍。患焦慮症的青少年有的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無法進行。比如,某些學校的老師得每天早晨給他們打電話,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來上學。多枚奧運游泳金牌得主、「飛魚」菲利普斯自我披露,他青少年時期也曾患焦慮症,一度甚至想自殺。
有人說,當代社會動盪,戰爭、兇殺頻繁,意識形態矛盾尖銳,大家感到不安在所難免,比如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警察對非裔的壓迫、跨性別者遭受的歧視都是根源。但《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Magazine)的記者Benoit Denizet-Lewis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青少年不是為國計民生、天下大事操心,而是為他人怎麼看待自己或學業上的壓力焦慮。也就是說,他們的焦慮感發自微觀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宏觀的世界視野。
焦慮症在美國青少年中愈演愈烈,有社會、生理和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青少年的腦前部還未發育成熟,缺乏有效管理感情的能力,情緒起伏大,容易激動,也容易低落。但專家、教師、家長也普遍對社交媒體的發達深表擔憂。他們覺得,自從有了智能手機,大家自以為加強了對環境的掌控,可以決定發布什麼信息,又接收什麼信息。實際上,在虛擬世界可能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收到負面消息,破壞心情。沉溺網絡,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打交道少,靈活應變、忍耐挫折的能力也會相應下降。
以前只知國內中學生高考壓力大,沒想到美國青少年的生活也說來一把淚。在這個特定的心理發展階段,除了普遍存在的情緒化傾向,中美青少年還是要面對不同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