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修葺一新的上海大世界,看到一些黑白老照片,展現出上世紀上海灘人物風情,挑幾張印象深刻的來說說。
一九四九年十月,宋慶齡在私邸宴請蘇聯代表團,一桌人言笑晏晏正在用中國餐。讓我頗感奇怪的是,他們手中的筷子並不都握在右手,而是左右開弓,每個人都是一手拿一支筷子,好似吃西餐那般一手拿叉一手持刀。他們在吃什麼?為什麼會這麼用筷子呢?照片上看不清楚盤中飧,但能夠想像的也許是宋慶齡正在給外國客人示範如何吃盤中的食物。那一根根象牙白色的筷子拉近了賓客間關係,也讓我這個觀眾感覺到偉人其實也有接地氣的煙火一面。
一九四九年八月,豐子愷在上海復興公園參加勞軍救災遊園會,我注意到桌上的玻璃杯蓋。玻璃杯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款式,但不一樣的是,照片裏每隻杯子都配了一隻凹型杯蓋,看上去像搪瓷材質,如今這種杯蓋已經絕跡。為什麼不再流行了呢?它看上去既能保溫,又能防塵,關鍵還可以臨時充當一下瓜殼盤。要不是這張老照片,我怎麼會知道,原來從前的東西並不比現代的差,從前有從前的精緻和優雅。一張薄薄的照片,就能鎖住歲月的精彩,真好。
一九五一年七月,復旦大學舉行的納涼晚會上,男女青年歡笑共舞。草地上,二十多個學生席地圍成一圈,中間有兩對舞者正在翩然起舞。舞者和觀者都非常投入。舞者姿勢標準、認真,不扭捏、不羞澀;觀者沒有人走神,個個眼神圍繞着舞者,畫面非常有純潔感,感覺那個年代的男女青年間的關係都很純真。你清澈,世界就清澈。你認真,世界就認真。
一九五七年二月,電影演員秦怡在家擦地板。她頭上包着塊頭巾,手裏拿着把木質拖把,地板如鏡。好美啊,戴着清潔頭巾拖地的那種古典啊。對照一下自己,覺得自己活得太粗糙了。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可以不美麗。能永遠把自己收拾得美麗並優雅的女人,是值得別人尊敬和看重的,因為她們不懶惰。
一九五六年二月,在作家與工人讀者的聯歡晚會上,著名作家巴金為工人讀者簽名留念。他拿着圓珠筆,在一張只有豆腐塊大小的紙條上簽字。因為簽過字了,這麼一張小得不能再小的豆腐乾紙頭,就與別的紙頭有了區別,就足以讓周圍的工人們心花怒放了。看來,哪個年代都不乏追星族,而一個偶像,能夠親民,是最大的優點。
一九八五年八月,上海時裝表演隊,八位姑娘以青澀的表情在舞台上展現出青春之美。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她們顯得不夠時尚,不夠放得開,看上去動作略顯拘謹,甚至長得不夠美。可是比較起完美、冷艷、無懈可擊,我更偏愛這青澀的稚嫩和沒有距離感的略有缺憾,因為這樣才夠真實、自然,像月牙兒那般亮眼、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