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我家的「姐姐」(續一)\嚴綾

時間:2017-12-27 03:15:48來源:大公網

  上次跟大家簡單談了談香港的「姐姐」們,也說起了我家的工人「姐姐」吉賽爾。

  對香港人來說,有了工人「姐姐」的生活自然是輕鬆自在又緩解家務瑣事的壓力的,但是對於這些「姐姐」們而言,她們在香港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

  我曾問過吉賽爾,來港近十年,是否後悔過當初的選擇,吉賽爾沒有說話,只是淡淡地搖了搖頭。

  或許,香港的生活,對菲傭們並不算得上是「友好」的,但從某個程度而言,在香港從事家庭傭工的工作的確改善了她們原有的經濟狀況。

  吉賽爾曾說過,她來自菲律賓中部薄荷島(Bohol Island)的一個普通家庭,上學期間主修會計專業。由於有十個兄弟姐妹,自然家庭狀況好不到哪去,父親只能夠勉強支付她的學費,像所有同學一樣,她也需要靠自己打工才能維持上學期間的日常開銷。白天在圖書館打零工,晚上去課堂學習,基本成了她每天生活的構成。就在那時,她認識了一個叫做傑森的男青年,兩個人迅速墮入愛河。和傑森相處的日子頗為幸福甜蜜,然而這份「甜蜜」也讓她付出了代價:一年之後,她懷孕了。於是,年僅二十歲的吉賽爾被迫放棄學業,和傑森匆匆完婚,搬到鄉下一室一廳的茅草屋內開始了夫妻生活,她每天的家務就是煮咖啡、做飯、打掃屋子、熨熨衣服。傑森在農場每月四十五美元的工資,成為了這對新婚夫婦的全部收入來源。因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節育和墮胎不存在於她的人生字典中。十年過去,吉賽爾成為了六個孩子的媽媽。為了接濟家裏,她自己掙扎着打兩份工,每個月收入為五十五美元,但日子依然過的很緊張……

  二○○七年,吉賽爾來到了香港,說起當初決定來港時的原因,她坦白道:「我的兩位鄰居都先後到香港做起菲傭,寄回菲律賓的錢,不僅成功的把五個孩子送進了大學,而且還蓋起了兩層洋房。我很羨慕,也想讓我的六個孩子都過上好日子。」吉賽爾說,菲律賓總統曾對菲傭不吝讚美,誇耀她們是民族英雄,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經濟貢獻。的確,菲律賓海外勞工組織曾公布一組數據,菲律賓有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工作在海外,利用海外的收入來接濟家庭,大部分為女性,從事外籍勞務的工作。

  然而,伴隨着這份讚美而來的,是無數菲律賓家庭的分離和破碎,以及上千萬菲律賓兒童的留守。

  吉賽爾回憶她來港前的情景時說,每個孩子的反應各不相同:小女兒拉着她的衣角低聲啜泣着;大女兒發誓以後走路去學校,這樣可以省下很多錢,就不用去香港了……但無論孩子們如何哀求,她去香港做菲傭的決心已定。對於吉賽爾來說,近期目標是要把這六個孩子都送進大學,遠期來看,這些孩子也要結婚生子,無數的現實問題都需要用錢來解決。

  也正是這一個個現實的問題,讓吉賽爾與彼岸的六個孩子間只剩下了每年一聚,甚至幾年一聚的微薄聯繫,與丈夫之間的感情更是漸行漸遠。我想,這,大概就是「姐姐」們最大的悲哀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