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得不錯,如果能用簡體字就更好了,繁體字看着太累。」偶爾在自己的網站上發篇小文,把鏈接轉到微博,時不時會有內地網友留下這樣的評論。
內地網友看繁體字不習慣,因為從小學習的就是簡化後的中文字,讀音雖然一樣,寫出來卻是完全不同,筆畫結構多寡有異,有時候字的形狀都相去甚遠。繁體字比簡體字複雜,對於看慣了簡體字的人來說,讀起來覺得累也就不足為奇了。
稍微翻查一下漢字簡化的歷史就會發現,「簡化漢字」算得上是某種「規範化」,把古已有之的俗體字、異體字,以及行書、草書字體,用通用的簡化原則,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呈現,從而更好地達到普及文字的目的。
目前看來,這項政策總體上是利大於弊的,最起碼內地民眾的識字率確實提高了很多。但對於一些總是抱有偏見的港人來說,簡體字就成了「殘體字」,是對傳統中華文化的「摧殘」,是「沒文化」的人用的。前不久,有個外國人在上海,用繁體字和很少見的異體字隨機考查街頭民眾,最後的論斷是內地人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有些反對派網媒轉發此片,引得一班激進者留言大罵「殘體字」的種種不是。
網上有個醜化簡體字的段子一度很火:「親(親)不見,愛(愛)無心……只有魔,還是魔。」編這個段子的人真是對中華文化傳承操碎了心,也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事實上,香港大部分的國際學校使用簡體字,不少用繁體字的學生,也會在記筆記的時候使用簡體字。我曾和一個台灣朋友聊天,他告訴我,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會在想要節約時間的時候使用簡體字。另一方面,我的一些內地朋友出於愛好也在學寫繁體字。繁簡之爭,在網上是個政治議題,在民間卻有了「一字兩寫」的趨勢。或許不久的將來,能同時書寫繁簡體的人將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