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劉 毅
在香港,中小藝團想謀求生存空間,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香港資深戲劇人何偉龍創建的「團劇團」(前身是灣仔劇團)以拓展觀眾為目標,製作以香港人、香港事、香港情為題材的劇目,探討發人深省的價值觀。何偉龍二○一四年過世,其後由楊惠芳、陳淑儀接力,艱苦延續了接近兩年,於去年初正式結束營運。
「其實,楊惠芳由於身兼數職,再加上家庭問題,實在無力維持。這個現狀是很多本地中小藝團工作者的寫照。」榞劇場藝術總監陳淑儀對記者表示。執掌「團劇團」於他而言是為完成何偉龍的遺願。他指出,香港中小藝團發展必然受場地所限,拓展觀眾亦不是一件輕鬆事,「因為對於普遍香港家庭而言,花錢進入劇場觀看演出,始終不會成為首選。」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本地戲劇人好似賭徒,完全不知道這樣左支右絀做出來的節目,是否能賺回製作成本,蝕本是常事,有小小盈利算是事出偶然。票房始終是未知數,但節目成本不菲,即使有康文署的資助,劇團依然長年入不敷支,面對『無米落鑊』的窘境,團員能得車馬費已算不錯,可說是貼錢支持自己的興趣。」去年,由他導演的《天使撻落新.都城》雖斬獲香港舞台劇獎,但票房特別差,首演時只售出一成七的門票。他續道:「票房差與近年本港劇場消費模式傾向明星主導有關,許多觀眾只會被有明星參與的劇目吸引。而且很多時候,戲劇人的興趣點,並不會讓觀眾立刻接受。」
因此,陳淑儀在去年三月改弦更張,與伍潔茵合組新劇團「榞劇場」,主打戲劇課程教育,「相比較拓展觀眾群,培養新晉劇作人同等重要,並非每一個對戲劇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入讀演藝學院,劇團願為這群人提供學習門路。」陳淑儀說。
在香港,藝術的價值是什麼?陳淑儀說:「即使這些學員學成後,並未從事劇場工作,但他們仍可從話劇體驗中收穫對自身、他人,甚至是人性的更深層體會。如今,不少學校也逐漸意識到藝術表演在培養全人方面的重要性,譬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自己的劇團,今年更演出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小井胡同》,引領觀眾回顧動盪年代,細品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