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聞民工」十幾年,別的沒攢下,各式各樣的名片倒是留下一大堆,除了幾個名片簿,還裝滿了十幾個盒子。周末大掃除,突然來了興趣收拾一下,不料竟陷入個中趣味,呆坐了兩個多小時。
名片當然大部分都是長方形的紙片,也有的慈善組織做成紅心形,有的環保組織做成綠葉狀,其使命定位一目了然。有「土豪」老闆是如金卡一般的鍍金名片,而已故「自然之友」梁從誡先生的名片,就印在一張薄薄的、窄窄的廢紙的背面。這是手頭所有名片中最輕、最簡陋的一張,但我卻覺得是分量最重的,小心翼翼珍藏起來。
而不少名片的主人如今物是人非。有幾位省市領導,拿着名片尚能回憶起其昔日躊躇滿志、侃侃而談的「豪情」,但這幾年陸續在反腐打虎風暴中被斬落馬下。其中一位西南某市領導,名片上印着自己龍飛鳳舞的草書籤名,其在位之時目空一切、頤指氣使的情形猶歷歷在目。「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信不誣也。
一九九四年春晚小品《打撲克》中,演員黃宏與侯耀文用各自受眾的名片當作撲克牌,針砭社會時弊,侯打出「組長、科長、處長同花順」,黃回擊「生產科、銷售處、外貿局一條龍」,饒有趣味。而自己的這堆名片中,不乏類似的「同花順」「一條龍」。聯想到小品,暗自啞然失笑。
最有趣的對比是同一人新舊兩張照片。此公是中部某市副秘書長,幾年前的舊名片上的字非草非楷,也看不出個顏柳蘇黃,卻印着某某學會顧問、某某書畫研究院理事等一大堆頭銜。新名片則是兩會期間在京偶遇所得,除了政府職務,其他頭銜一概沒有了,名字也規規矩矩用宋體打印,「減肥」效果明顯。聊及書法往事,此公嘿然低語:「現在沒時間搞了。」原來是因中紀委痛批各類「大師」氾濫、「有的幹部玩過了,飄飄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