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內的十七孔橋,呈現「金光穿洞」的奇觀,引來大批民眾爭相拍攝。在每年冬至前後的幾天裏,落日餘暉便會照亮十七個橋洞,由淺黃至橘紅再至暗淡,歷時約二十分鐘,這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橋與南回歸線的日落點呈垂直狀態,令霞光穿越橋洞,便形成此壯麗美景。
做了多少年北京人,常去頤和園,但這「金光穿洞」卻從未親眼觀賞。橋對於我這江南祖籍的人來說,比較平常,北京人看到的橋不多,而江南河道縱橫,我們出門即見橋,石橋、木橋、鐵橋、曲橋、廊橋……多得像如今的巴士站,或是見橋太多,便少了些驚喜感。
我十歲前生活在常州郊外小鎮,出後門走不遠就是一座石拱大橋,大橋穿街而過,中心小學在橋這邊,同學們則分住在橋兩邊,有些住得較遠的,日日要穿越不止一道橋。每天清晨,大橋石級至石巷,上下左右擺滿攤檔,農民漁夫買客的嘈雜聲散播到很遠。
橋下的武宜運河,一頭通往常州城,一頭通往宜興,水中小船靠風帆及搖櫓前行,大船逆行時則需縴夫唱喊着拉縴。而最美的風景永遠在橋頂,特別是夕陽西下時,朝下望,霞光直穿橋洞,將河水照得通透,朝上望,左側太湖水連接天際,金晃晃好像錦緞……
每座橋都是一個傳奇,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如是,家鄉石橋又何嘗不是先輩的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