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我家的「姐姐」/嚴 綾

時間:2017-12-22 03:15:51來源:大公網

  偶然間讀到了在微信上被多次轉載的文章《十九年的阿姨》,這讓我不禁想提筆也寫一寫我家的「姐姐」。是的,與內地的稱呼不同,香港一般稱呼家庭幫傭為「姐姐」或者「工人姐姐」。

  我想,應該有很多人都知道,香港是聘用外籍家庭傭工的,也就是大家通俗統稱的「菲傭」。不記得是誰曾經開玩笑地說過,香港萬萬不能沒有菲傭。一句玩笑話就足可見菲傭在香港生活中的重要性。

  菲傭之所以在香港受歡迎,原因並不難理解:她們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學歷,受教育程度頗高,素質也普遍不低;而且英文作為她們的第二語言,在和僱主溝通的時候也不存在語言障礙的問題;再加上她們專業的家務訓練,使得「菲傭」這個身份本身就變成了金字招牌。這些都成為菲傭在香港長期「吃香」的理由。

  如果你曾在周日的上午,走過香港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我想,你應該很難不注意到那些席地而坐的東南亞女人們,她們或者圍成一圈嘰嘰喳喳地聊天,或者互相分享着自己製作的食物,有的甚至聊到興起,打開手機的播放鍵,把音量調到最大,跟着音樂跳起舞來──真的,這類場景在周日的香港一點都不罕見。她們就是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多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國家。其中以「菲傭」和「印傭」(印尼女傭)的人數比例居多,佔香港的整個勞務市場近98%的人口比重,這也是人們喜歡統稱香港的家庭幫傭為「菲傭」的主要原因。周日是這些「姐姐」們的休息日,分散在香港各地的「姐姐」們會來到類似維多利亞公園這樣的市區公園,或者天橋底,又或者大型商場的公眾開放區域,用她們自己獨有的方式和同鄉歡聚、放鬆。

  別看如今的香港菲傭人數眾多,但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香港大約只有不到百名的菲傭,她們主要受聘於居港的英美人士家庭。菲傭風行,實際上是八十年代之後的事情了。隨着香港經濟的起飛與發展,香港的家庭婦女也開始走上了職場女性的道路,於是家務勞動就需要「假手於人」了,也正是因此,不少香港家庭開始僱用外籍家庭傭工。

  我家的這個「姐姐」也是眾多「菲傭」中的一員,她叫吉賽爾,今年四十三歲,在我家工作了五年多,來香港已經將近十年了。

  我是有了寶寶之後才聘請了吉賽爾的,原因跟大多數職場女性一樣,分身乏術,難以既照顧寶寶又兼顧工作。吉賽爾是有工作經驗的,儘管她並不是專業的「陪月」(又稱月嫂),但她富有愛心,也疼愛孩子,這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我想,這跟她本身也是六個孩子的媽媽有關吧。

  沒錯,她有六個孩子,這對於沒有「計劃生育」的菲律賓來說並不是一個誇張的數字。因此,每當她在臨睡前靜靜地給六個孩子打電話時,我都不免有些感嘆─這是一份放棄了自己的家庭來成就另一個家庭而來的勞動力。同為人母,我能理解她背井離鄉,思念孩子的心情,所以我也曾將自己「退休」不用的智能電話贈予她,讓她能夠與家人FaceTime。

  對我家的「姐姐」我是心懷感激的,感激她的出現讓我的生活井然有序,感激她的工作讓我的孩子健康成長,亦感激她的誠實牢靠讓我在努力工作之時沒有後顧之憂。當然,對於吉賽爾自己來說,香港的生活對她可能就是另一副模樣了,這個,不妨等下次,我再來與大家分享一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