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加拿大的「天才班」/姚 船

時間:2017-12-22 03:15:51來源:大公網

  冬日的晚霞來得早,走得快。趁落日的餘暉仍在光禿的楓樹上留下金色的光芒,我對坐在梳化上玩手機的小孫子說,到後園幫爺爺掃樹葉,好嗎?

  大兒子一家星期六晚都會來我們這裏餐敘。但上兩個周末有其他活動沒來,今天特意提早來到。進了門,小孫子用生澀的中文說聲「爺爺、奶奶,您好!」把鞋子脫掉,雪褸一扔,就坐上梳化兜弄手機遊戲。聽我這麼一問,他抬起頭。兒媳婦會意,馬上鼓勵他,好啊,大家一齊幹。小孫子一躍而起。

  室外寒意濃。樹葉早已掃得七七八八,我要孫子幫手,是想找機會和他聊天。現在的孩子,課外常以手機為伴,想同他們交流幾句,也得見縫插針。我問他,新學校好嗎?他拿着掃樹葉的塑膠耙邊跑邊說,OK!一溜煙跑開了。

  前幾天下的薄雪已融化,淺綠的草地上只有零星枯萎的樹葉。媳婦見孩子追逐小松鼠,活蹦亂跳,很是高興,轉臉對我道,學習還不錯,很喜歡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只是有時仍想念以前的學校和同學。是啊,八、九歲的孩子,夏天準備升四年級,被學校通過考核送去「Gifted Program」(華人稱之為「天才班」),因此要到另外較遠的學校,接觸新朋友,自然不習慣。

  華人家長一般對「天才班」趨之若鶩,有較高的期盼,認為孩子能進去,說明聰明過人,加之因材施教,將來出來一定成材。所以,有的華人家長不惜花錢讓子女去所謂「天才班測試輔導班」,希望能順利考進。

  其實,加拿大的「天才班」並非專門培養精英。加國學校的教育原則,採用啟發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去理解接受新知識。對那些聰穎、求知欲望和學習能力強,成績優異的學生,當局希望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合適的環境,讓他們學得更多、更好。

  「天才班」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至十年級結束。(加國學制從小學、初中至高中,按順序排列,完成十二年級即高中畢業)。在三年級下半學期,普通公立小學就會展開「天才班」測試。測試由有關專家組成的獨立機構負責。

  第一輪「加拿大認知能力」測試是筆試,所有三年級學生都參加,並非由教師推篤,主要考智商。如果成績達到九十五分或以上(一百分為滿分),將可進入第二輪面試。心理學家或心理學教育顧問一般會依據《韋氏兒童智力量表》逐一對學生提問,以判斷他們的智力。如面試過關,第三輪就是與家長面談,詳細了解學生在家學習狀況和各方面愛好。根據測試、平時成績和其他資訊篩選出來的學生,就會集中在一間設有「天才班」的學校上課。

  開學後,學校會根據「天才班」每個學生特點,訂製一個符合本人的個性化教學計劃,鼓勵學生拓展思維,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領導才能,盡量發掘其潛力。除了課堂,他們會有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練習。

  在加拿大,西人家長一般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對「天才班」沒有華人那麼上心,順其自然。兒子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小家庭又是中西合璧,他們的思想自然是主流社會傳統觀念。難怪小孫子校外參加的興趣班都是游泳、棒球和足球。我曾問過,怎麼不選一個鋼琴、美術或心珠算之類的班,動靜結合?回答是,孩子自己選的。

  兒童是一株幼苗,需要陽光雨露,決不能把他們困在一個父母設立的密閉空間,更不能拔苗助長。要讓他們健康活潑成長,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讀書學習。「天才班」給了兒童更多選擇,有其優點,但可以肯定,人才並非都是從「天才班」走出來的。

  天很快黑了。小孫子蹦蹦跳跳,臉頰嫩紅,高興地回到屋裏。媳婦告訴我,她和小孫子還有一個「鈎手指」約定,一年後,如果不喜歡「天才班」,就申請回原來的學校。

  我贊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