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甜言蜜語/吳 非

時間:2017-12-21 03:16:14來源:大公網

  「薩其馬」本是滿族傳統小吃,滿人入關後傳入北京。關於名稱由來,坊間流傳着諸多版本,但普遍認同其為滿語音譯。兒時聽說的第一個版本,來自有着道地滿族血統的父親。那時家鄉老式糕餅舖子生意尚且興隆,父親常指着各色糕點一一介紹,哪些來自滿族,經過何種改良,又有着怎樣的掌故。現在仍記得的,一是「驢打滾」——因外表裹着豆麵,與在土地上打滾後滿身塵土的小毛驢相似而得名,聽罷彷彿可以想像小毛驢的活潑樣子,生動傳神;另一個便是「薩其馬」。父親稱「薩其馬」在滿語中有「甜蜜」之意,說完掰下一小塊給我,軟軟甜甜。年幼嗜糖的我當即對這款以味道命名的點心充滿好感。

  長大後才見到不同說法。較為著名的有兩個版本,其一與工序相關。相傳「薩其」與「馬」分別為「薩是非」和「馬力本壁」的縮音,前者為切開之意,後者代表碼放,聽來工整嚴謹,有理有據;另一版本則關於原料。王世襄先生熟知風物掌故,曾引啟功考證語,釋其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是最早加在薩其馬中的野生漿果,因形似而得此名。這一解釋雖在美感上大打折扣,但類比「驢打滾」一名由來,似乎也很可信。

  許是因為拍攝角度的緣故,片中的米花糖與薩其馬幾乎一模一樣。事實上,製作工序也的確類似,皆為油炸後與糖攪拌均勻,再晾涼切塊碼好。但二者原料一為米,一為麵,這也是產生不同口感的主因——炸好的米花因空心而脆硬,麵條則因實心而外酥內綿,較為鬆軟。有趣的是,如今的薩其馬越做越硬,米花糖卻正相反,本就相似的兩款點心,竟日益有了趨同之意。不過,軟硬有變,味道不變,二者說給舌尖的「甜言蜜語」,終於成了變中的常。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