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細路以兒童劇拓「少數派」空間

時間:2017-12-20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劇團與花旗集團合作小學巡迴教育劇場《Agent Penny與Will Power的理財任務》/大細路劇團供圖

  去年東九文化中心動工,今年十月特首提出將要重啟「工廈活化」計劃,均涉及本地中小藝團。這些藝團不屬於受政府資助的九大藝團,其經營者往往熱愛某種藝術並全情投入,由於資金短缺故此進駐工廈建立自己的「家」。然而面對不斷上漲的租金、沿用多年的條例、時移世易的城市發展、贊助機構的審批程序等各種難題,中小藝團只好各自「執生」,想方設法掙扎求存。近年不時有工廈發生火警,又引發社會普遍關注。本系列專題將以本港中小藝團面對的困難與發展為切入點,約訪多位以工廈為駐紮基地的中小藝團經營者及專家學者,探討他們如何拓展空間和觀眾,以及可持續發展之道。/大公報記者 劉 毅

  離開元朗地鐵站步行近半個鐘頭,抵達被諸多汽車修理行「包圍」的元朗宏業工貿中心,走進去,搭乘一部老式貨梯上至二層,滾滾熱浪撲面而來,一家麵粉廠正在加工腸粉,機器聲不絕於耳,它的對面即是林先生任藝術總監的香港「大細路」劇團,推門而入,好似進入另一個世界。

  記者面前是寬敞的劇團排練室,道具雖多,擺放方式自有章法。「大細路」劇團成立於一九九九年,是一個本地兒童劇團,創始人林先生是香港演藝學院「科班」出身,致力發展本地兒童劇。作為本港較早一批進入工廈的中小藝團,林先生接受大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認為工廈有商廈不可替代的優勢,除卻租金較便宜之外,還因為場地夠大,遠離鬧市。「製作一齣劇,需要長時間的排練才能搬上舞台,演員更需沉下心記憶台詞,對戲、走台,寬敞的排練場地和安靜的排練環境有助劇團創作出優秀的戲劇作品。」

  如失機構贊助無以為繼

  林先生憶述,劇團起初並不在工廈,而在屯門邨屋地下空間,當時的租金每月是三千多元,空間七百平方呎。二○○六年時,邨屋租金見漲,「大細路」成為本地最早搬入工廈的藝團之一,考慮的原因不外乎租金和空間,「之所以選擇元朗的工廈,只因相比觀塘、火炭、柴灣等工業區,租金便宜很多,雖是從一間裁衣廠改裝而來,空間卻有兩千呎,樓底高,十分有利於需要足夠場地用作排練的劇團。」

  「我們進駐這裏的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裝一扇隔音兼隔斷熱浪的鐵門。」林先生笑談。常人眼中,創作兒童劇需要安靜的環境和純淨的心靈,面對緊張的資金周轉,嘈雜的工廠環境,是什麼原因促使他能夠為兒童劇而選擇在工廈默默耕耘?儘管前路不易,也要為本地觀眾留住童心?在他看來,兒童劇的作用正是為本地話劇拓展「明日觀眾」:「在香港,很多家長陪孩子看兒童劇,都是『陪太子讀書』,自己在一旁昏昏入睡。這並非我們的目標,我們要創作連成年人都喜愛看的兒童劇,即從兒童戲劇到親子共讀。」

  對此,林先生自有一套計劃,「重點在於如何通過兒童劇,甚至是插畫傳遞普世價值觀,帶來批判性思考,增添親子互動,諸如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老、病、死。」他把「砵砵車」擬人化處理,加入另一個主角「多士妹」,揭示在生命周期中,「失去」和「終結」並不可怕,應以積極態度面對人生,珍惜當下的人和事,「故事內核如同電影《海底奇兵》,不論成年人,抑或孩童,都能將自己代入故事情節,並由此產生共鳴。創作時,我會以第三方身份抽離看劇本,看自己能否被故事打動。」

  或許有人會問,在香港發展兒童劇有什麼重要?在林先生眼中,兒童劇是孩童心靈的淨化劑,可以提高小朋友內涵,「外人會質疑『大細路』這樣的中小劇團,既然經營困難,為何不選擇轉行?其實,私心就在於滿足感和掌聲。多排一齣可令『親子互動』的兒童劇,兒童便會收穫一份童年歡愉,父母也會從中收穫到與孩子互動的樂趣。何樂而不為?」

  然而,從業十八年以來,他一直有一個心結:「如果有朝一日沒了政府贊助會怎樣?」就此問題,他詢問過其他行家,得到的答案如此整齊劃一:「沒資助,沒得做。」並非是中小劇團不去拓展生存空間,很多時候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場地和人手都是一大挑戰,更遑論製作一齣戲的成本:「按照現時成本,好在有康文署贊助,否則要把成人票價定在五、六百元一張,兒童票價錢二、三百元一張,戲劇本身也非如《獅子王》一般叫座的商業劇,有幾多人會走進劇院?」

  網路時代衝擊劇團發展

  曾經有位劇場前輩形容在本地經營劇團的人是「無腳的雀仔」。林先生坦言,自己經常會思考一些戲劇發展計劃,申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以營運劇團,然而身處寸土寸金的香港,高昂的租金、節目製作費用、團員工資,與票房收入和贊助相比可謂杯水車薪,「我在英國倫敦看戲時發現,不少帶孩子觀賞兒童劇的父母,會在演出結束後,將支票投入捐款箱。現時香港還未有形成這樣的氛圍。」林先生表示:「票房並非劇團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也會接商業的合作,譬如按照花旗銀行的要求與花旗集團共同創作一些以理財為主題的漫畫或話劇演出。」

  明年五月,「大細路」劇團兩年合約即將到期,林先生將與業主傾新一輪租約,勢必面臨新一輪加租。「有無考慮過搬遷?」記者問。他提到石硤尾JCCAC藝術村,「那裏格局不俗,多元發展路線凝聚很多中小藝團、藝術家,更集設計小店、展覽場地於一身,但缺點是限制太多,且劇團道具太多,搬運費時費力,運輸費也並不便宜。」

  林先生還認為,如今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說着,他搖晃下手機直指:「它才是我們最大的威脅。互聯網時代的競爭,並不在各個藝團之間,甚至是受政府資助的九大藝團和中小藝團之間的競爭,而是娛樂方式的多樣性,觀眾已不習慣進入劇場觀看演出,或者通過『公仔箱』觀看節目,而更願意通過移動設備觀看視頻直播。」

  今年政府施政報告提及,在顧及消防及樓宇安全的前提下,政府正研究如何利用部分工廈較低樓層改裝作非工業用途,並檢討土地契約下「工業」及「倉庫」用途的定義和涵蓋面。林先生認為,政策有所變更是好事。而今,伴隨東九文化中心和西九文化區的動工興建,以及今年政府推出的青年共享工作室。依照現時計劃來看,將會有不少空間可供中小藝團作表演場地。屆時,林先生相信政策亦會隨場地增加而改變。

  「與民生相比,經營中小藝團者畢竟是少數派。」專訪尾聲,林先生說這句話時,雖是笑着,但分明夾雜着苦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