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甜言蜜語/吳 非

時間:2017-12-19 03:16:15來源:大公網

  幾天前無意中看到一部日本拍攝的美食紀錄片,叫作《甜言蜜語》(甘いお話),專講各色和果子。每集圍繞一種展開,介紹其起源或是老店背後的故事,再大方展示製法,兼有食客滿面幸福的分享。時長約兩分鐘,短小精悍而言簡意賅,配合紓緩的和風背景音樂,節奏倒也不疾不徐得剛好。接連看了幾集,每集都有動人之處:為追求最佳口感,職人多年來執意赤手拍打剛蒸好的滾燙葛餅以作檢驗;為做出放涼後也不會變硬的鯛魚燒外皮,店主人嘗試了無數種麵粉,因此被夫人笑稱執著如苦行僧。每款點心都是藝術品,苦心孤詣終至登峰造極,其間可見的,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其中有一集介紹始自江戶時代的「雷門米花糖」。因日語中米花糖與「振興」發音相似,後人便將其引申為結合了「雷門」與「振興」的好彩頭,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東京代表特產之一。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片中提到的老店「常盤堂」。舊年旅行到淺草寺時曾買了一些帶回,口感鬆脆甜蜜,作為輔料的堅果也為其增色不少,的確不負老店盛名。片中展示了米花糖的做法:先將米糕擀薄並打碎成細屑狀,下鍋翻炒至膨脹。再與花生、水飴糖及砂糖混合,攪拌均勻後入模具定型,冷卻切塊即可。如今的傳人介紹說,傳統米花糖十分堅硬,不再符合現代食客的口味,於是製作時調整了水飴糖用量,以使軟硬程度合宜。常盤堂之所以二百餘年屹立不倒,正因這一點不因循守舊的常中有變。

  然而,對這集印象格外深刻,是因為有網友將視頻中的米花糖截了圖,和「薩其馬」的照片放在一起,詢問二者是否只是叫法不同。這道江戶時代的和果子,竟與滿族小吃「薩其馬」是同一種點心嗎?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