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州交響樂團六十慶典音樂會後生日酒會儀式上,演出者與前任團長余其鏗(右四)及前任總監葉詠詩(右二)等合照
在中國樂壇上採用樂季形式來運作的樂團已越來越多,為求真正與國際接軌,大多數樂團在九月初至十一月初開始新樂季。在這眾多新樂季開季音樂會中,最為矚目的當是廣州交響樂團在廣州星海音樂廳的演出,那不僅是因為「廣交」是最早採用樂季形式來運作的中國樂團,更因為這亦是「廣交」成立六十周年紀念的慶典音樂會。
同時,為期兩天的第三屆「中國樂團藝術管理論壇」亦於音樂會後翌日在「廣交」的大樓開幕。出席論壇的代表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內蒙古、遼寧、山東、浙江、福建、雲南、四川、湖北及港澳台地區的近三十家樂團和藝術機構,他們大多出席了慶典音樂會,全場爆滿。
葉詠詩領軍定樂季制度
廣州樂團成立於一九五七年五月,是廣東地區的樂團。「文革」十年,樂團陷於「停擺」,一九七七年底恢復樂團建制,翌年已舉行超過一百場音樂會,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樂團將節目帶到港、澳地區時,筆者開始接觸它。但隨着內地經濟體制改革,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下,一九八八年樂團一度陷於「生死」邊緣,沒有正式公演的困境。一九八九年樂團全團票選出中提琴手陳紹中出任團長,實行「團長負責制」,配合政府修訂撥款方式,提出「以藝術生產為中心」的口號,樂團再度活躍舞台,闖出新的局面。
一九九六年樂團打擊樂手余其鏗接任團長,為樂團接軌國際推行一系列深化改革。一九九七年聘用了香港青年指揮家葉詠詩出任首席指揮,四年後升任為音樂總監,確立音樂總監作為掌舵人的制度,並於一九九七年以「拉幕考試」方式,推行全員考核聘任制,翌年並設立樂季制度,二○○○年樂團首次走出國門赴韓國京畿道演出,翌年十一月再出訪德、奧兩國,開始國際交流活動。
余隆二○○三年接替葉詠詩出任音樂總監,開始在節目設計上朝着「職業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目標進發。在余其鏗及余隆的帶領下,「廣交」在過去十多年來,與國際知名經紀公司建立廣泛且密切的關係,樂團不僅已演奏過絕大部分經典主流曲目,很多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亦進入「廣交」節目單中;活躍於國際樂壇的大師名家名字,都列入和「廣交」持續合作的名單中,真正做到了「國際接軌」。
余隆上任後,樂團的國際巡演或內地巡演活動幾乎每年都沒有間斷,成為唯一演奏足跡踏遍世界五大洲的中國管弦樂團。這些巡演不僅是樂團適應力及演奏水平很好的磨煉,更是樂團拓展國際聲譽很重要的活動,文化大使的形象,及一流交響樂團的地位亦由此確立。
甲子慶典音樂會當晚,作為「中國樂團藝術管理論壇」發起人的余隆,和本屆論壇輪值主席、「廣交」團長陳擎,代表論壇理事會在音樂會開始前將論壇第一個「終身成就獎」授予「廣交」前任團長余其鏗,他在任內將「廣交」從一個省級樂團,成功推向世界,在海內外都建立起聲譽,這其實亦是對「廣交經驗」在內地交響樂團發展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確認,全場一千五百位觀眾也就見證了這個讓人(特別是廣州樂迷)感到驕傲的時刻。
曲目安排隱含多重祝福
音樂廳內的氣氛即時被炒熱起來,接着余隆指揮「廣交」演奏蕭斯塔科維奇的《節日序曲》營造出興高采烈的氣氛,慶賀余其鏗獲頒「終身成就獎」。
接着王健以大提琴「唱」出原由女高音詠唱的德伏扎克歌劇《水仙女》中的詠嘆調《月亮頌》,然後是小提琴家高參連同樂團演奏薩拉薩蒂的名曲《流浪者之歌》,結束上半場的是波蘭大師潘德列斯基(Penderecki)的第六交響曲《中國詩歌》的世界首演。下半場由鋼琴家張昊晨出場演奏蕭邦的《平穩的行板與輝煌大波洛奈茲舞曲》和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
整套曲目隱含了多重美好的祝福與願望。潘德列斯基的新作可說是大師為「廣交」送來的賀禮,全曲長約二十分鐘,結合八首中國詩詞翻譯而成的德文,由男中音袁晨野唱出的歌聲音韻,展示作曲家追求的新美學觀的「克拉麗塔」(拉丁語「光明」之意),也就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也可說是他對「廣交」的祝願。同時,潘德列斯基送贈的「賀禮」是第六交響曲,而整套節目亦由六首作品組成,正好寓合六十周年花甲重回,又是一個新的開始,下半場和張昊晨合作演奏蕭邦作品的是廣州青年交響樂團,亦正體現了新一代的音樂新生力量,增添了更強的六六無窮帶、生生不息的氣息。
這場音樂會亦是樂團踏入第三個十年的第二十一樂季的開始,也可說是二十一歲的開始,正是青春活力飛揚的年華,就如張昊晨在《藍色狂想曲》中掀起全曲高潮所呈現出來的活力和動力一樣。不過,更大的高潮仍是最後由駐團指揮景煥上台和樂團加奏的廣東音樂《步步高》,熱鬧且生機不斷,寓意繼續高升,參與獨奏的高參、張昊晨、王健亦加入演奏,曲中更插入《生辰快樂》的音調,演奏者卻是余其鏗、余隆(打擊樂),和現任團長陳擎(吹奏雙簧管),呈現承傳共樂,齊心合力之意,見證「廣交」踏入新階段。
圖:「廣交」提供